第6章 党锢之祸(第2/3 页)
为避免打草惊蛇,他们昼伏夜出,专拣人迹罕至的路径行军,遇到村庄城镇也是绕道而过。每到白天扎营休息时,皇甫嵩都会亲自巡查营地,叮嘱将士们保持警惕,不可有丝毫松懈。他心里清楚,一旦被董卓发觉,他们这支孤军深入的队伍必将陷入重重包围,后果不堪设想。行军过程中,身体的病痛时不时地袭来,每一次发作,都让他冷汗如雨下,但他总是强忍着,不让将士们看出异样,心中不断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赶到洛阳城。
与此同时,洛阳城中的刘辩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另一项重大举措——解除党锢。刘辩深知,党锢之祸使得众多贤能之士被排除在朝堂之外,他们心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而这些人对董卓的专权乱政同样愤恨不已。若能解除党锢,将他们重新吸纳进朝堂,那无疑会汇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对抗董卓,扭转汉室如今岌岌可危的局面。
早在决定此事之前,刘辩便已暗中派人去调查那些曾受党锢牵连之人的情况,详细了解他们的才学、品行以及过往经历,还让亲信的宦官和一些可靠的官员去接触这些人的家属或旧友,侧面探听他们如今的态度和想法。每收到一份关于那些贤士的消息,刘辩都会仔细研读,心中既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惋惜,又对他们的才学和品行暗暗赞赏,愈发觉得解除党锢是势在必行之举。他时常在宫殿中踱步,脑海中想象着那些贤士重回朝堂后的场景,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仿佛看到了汉室重新振兴的曙光,可一想到董卓那嚣张的气焰和强大的势力,又不禁眉头紧锁,深知此事必定困难重重,需要万分谨慎。
接下来,刘辩开始谋划如何在朝堂上提出并推动解除党锢这一举措。他先是与几位心腹大臣私下会面,这些大臣皆是对汉室忠心耿耿,且在朝中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平日里也受董卓的压制,但一直在寻找机会反抗。每次会面,刘辩都会屏退左右,与大臣们围坐在密室之中,烛火映照下,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严肃与期待。
刘辩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一一道来,大臣们听后,先是一惊,随后眼中皆燃起希望的光芒。一位名叫卢植的大臣激动地说道:“陛下此举,实乃英明啊!那些因党锢之祸受冤的贤士,皆是我大汉的栋梁之才,若能将他们召回,朝堂之上必能增添诸多助力,对抗董卓也就多了几分胜算。想当初,李膺大人刚正不阿,一心只为朝廷肃清吏治,却因触怒权贵,被冠以党人之罪,含冤受屈,遭致罢官流放,如此贤能之士,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是我大汉的一大损失啊!还有那陈蕃大人,为了匡扶汉室,不惜以死抗争,其忠义之心,天地可鉴,可就是这样的忠臣,也因党锢之祸被打压,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如今若能解除党锢,让这些贤士重回朝堂,必能重现我大汉朝堂之清明,一扫如今这乌烟瘴气的局面呐。”卢植边说边微微颤抖着双手,心中既为刘辩的果敢决定感到振奋,又有些担心董卓那边的反应,毕竟那可是个不好对付的主儿,可一想到能让那些贤士重归朝堂,为大汉效力,又觉得此刻必须支持陛下,哪怕有风险也值得一试。
另一位大臣蔡邕也附和道:“陛下,卢大人所言极是呀。臣还记得那范滂大人,一生清正廉洁,致力于为百姓谋福祉,所到之处,皆受百姓爱戴。可就因直言进谏,抨击时弊,被污蔑为党人,遭受牢狱之灾,最终含冤而死。如此忠良,却落得这般下场,这党锢之祸,不知埋没了多少贤才啊!只是此事必定会遭到董卓的强烈反对,那董卓一心想要独揽大权,将朝堂变成他的一言堂,怎会愿意看到这些人重回朝堂,分他的权势呢。咱们还需从长计议,想好应对之策啊。”蔡邕眉头紧皱,心中满是忧虑,他深知董卓的为人和手段,怕一旦提出解除党锢,董卓会不择手段地进行阻拦,到时候不仅事情办不成,还可能连累大家,可看着刘辩那坚定的眼神,又实在不忍打消陛下的积极性,只能提醒大家要谨慎行事。
刘辩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道:“朕明白董卓定会从中作梗,但如今汉室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难也得一试。朕意已决,诸位爱卿且与朕一同谋划,如何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让这解除党锢之事顺利推行下去。”刘辩心里清楚,这是一场豪赌,成功了,汉室或许就能迎来转机;失败了,那后果不堪设想。但他身为大汉天子,绝不能眼睁睁看着祖宗基业毁于一旦,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拼尽全力去争取,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同时也对大臣们寄予了厚望,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众人听后,便开始商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从如何措辞、何时提出,到面对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