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3 页)
“碎碎念”家族记事(1)
如同死水容易养蚊子,
生命停滞不再成长,是“碎碎念”的温床。
出自中部小镇的地方新闻:有个五十八岁的妇女到镇公所哭诉,说她遭到丈夫和越南儿媳妇连手殴打,社工人员就带她到警局验伤做笔录。
到警察局时,警察看到这位太太,脸上立即浮现“你又来了,真是伤脑筋”的表情,原来她是常客,丈夫打她,她就到警局哭诉。每次一哭诉,就是三四个小时,一会儿要告老公,一会儿不告老公要告儿媳妇。说话颠三倒四,一句话重复好多次。
丈夫被召来之后说,他是因为无法制止妻子的“碎碎念”才出手。儿媳妇只是在旁观看,并未施暴。
后来,她念到连社工人员都受不了。虽然还是为她申请保护令,但也告诫她:拜托你不要再碎碎念,才不会“顾人怨”。
曾因碎碎念抓狂的人,看了这小新闻应该都会沧凉一笑。
碎碎念是一种说话特征。我主持过专访寻常人寻常生活恩怨的谈话性节目。碰到碎碎念者的几率很高。主持难度也比只有名嘴讲话的节目高上十倍。录像时间之冗长也常让我有“鸡鸣天欲晓”的感觉。主持人费尽唇舌,仿佛用尽力气把一辆几吨重的老爷车往上坡推,而他却仍留恋着某一个细节、某一个情境,不断往下滑,不肯向前挪。细节说得很琐碎,重点和时间都被他遗忘。
好在经过录像剪接,观众不会体会现场的无力感。
听他开口一次已想求饶,他的亲人怎么受得了?由于我常因来宾碎碎念站到腿酸脚麻还要强颜欢笑,所以看到这新闻时,虽然同情这妇人,也免不了体恤一下她家人的遭遇。打人当然不对,但尝过“碎碎念”威力的人,就会知道在魔音传脑、心力交瘁,而对方又像个跳针的老唱盘时,必须要有很高的情商才能不丧心病狂。
分析“顾人怨”,我将它们按严重性依序定义如下:
聒噪——性子太急、希望在短时间说最多的话,说话又太大声,多听几句便使人耳膜和脑神经就有吃力感。这习惯多半在幼年形成,常因一家子都是这样讲话。如环境改变,并不难改。
唠叨——唠叨是为了达到某种要求,又怕讲的话被人忽略,所以情不自禁地多讲几次。一般妈妈的唠叨属于此类。此种人为了达成控制,说话其实很强调重点,出发点总是为你好,但表达方式大大不妙。
碎碎念——问东说西、颠三倒四、不断倒带,不知休止、全无重点,听者很难不崩溃。严重者可能有精神问题:不停说话、容不得他人打断,是躁症特征。
我碰过的碎碎念者,大多数是女人,又以中年以后的女人居多。少女们顶多爱说话、没重点,都还不到碎碎念的地步,为什么?据我观察,碎碎念者共同点在于长期环境闭锁和极少阅读。在社会上打拼者必须学会以有效率的谈话方式与人相处,对自己受不受欢迎较敏感。而长期关在家中料理琐事,比较不会意识到家人的排挤,常会毫无知觉地越念越理所当然、视野不大,就越念越琐碎;时间越多,则越不在乎说话要赶快说到重点。而极少阅读的人,缺乏语文逻辑的训练,很难把话说得井井有条。
“碎碎念”家族记事(2)
如同死水容易养蚊子,生命停滞、不再成长,是碎碎念的温床。
碎碎念是一种心毒,都因生命没有出口,对目前的人生不满意,又找不出办法改良,于是在失望之余怪东怪西、以疲劳轰炸的说话方式打人生的糊涂仗。
碎碎念,当然花力气,越念却会离目的越远。念到最后,别人恨你,连你也恨自己!受者比施者更痛苦,而施者比受者更凄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