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诸藩使节聚京师(第1/2 页)
随后,礼部尚书陈迪上前一步,恭敬地向朱允炆禀报道:
“陛下,目前京城之中,尚有众多宗室诸王及其家眷,以及来自各国的使臣逗留,尚未确定归程。
此事关系重大,涉及礼仪与朝廷体面,恳请陛下明示,我们应当如何安排他们的返程事宜。”
朱允炆闻言,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如今太祖皇帝已然驾崩,虽然大丧已过,但仍处于热孝期间。
朕想,或许可以等到热孝期满之后,再让诸王和使臣们启程返回,不知各位爱卿意下如何?”
曹国公李景隆闻言,心中一动,他深知京营改革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时若能让诸王和使臣们留下来观礼,无疑能增加朝廷的威望,同时也能稳住人心。
想到这里李景隆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昨天朱允炆没有找自己商量京营改革的事情,让他很难受。
现在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不等陈迪开口,便抢先一步上前行礼道:
“陛下圣明,但臣以为,如今京营正在改革之际,人心浮动,正是需要稳定之时。
而热孝期不过月旬之期,转眼即到,与其放这些人回返。
臣斗胆建议,不妨挽留诸王及使臣们多留一些时日,待月余之后京营校阅之时,让他们一同观礼。
这样既能让他们见证新朝的军威,又能增加朝廷的威望,岂不是一举两得?”
朱允炆看着李景隆急切的表现,心中不禁暗笑。
此时他这番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朱允炆却知道他的真正目的。
不过,他并没有打算揭穿李景隆的小心思,而是故意露出一副思索的神情,仿佛在考虑这个建议的可行性。
过了一会儿,朱允炆才缓缓开口道:“曹国公所言,倒也有些道理,陈爱卿,你觉得如何?”
陈迪闻言,心中一凛,他早就看出李景隆的用意,但此时却不得不顺着朱允炆的话头说下去。
于是他恭敬地行礼道:“陛下明鉴,诸王及使臣观礼检校,自古有之,确实可以彰显朝廷的威仪。
臣以为曹国公的建议并无不妥。”
朱允炆闻言,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于是,又开口道:“那不知诸卿有没有意见?”
“臣等无异议!”朱允炆话音一落,朝堂众人齐声回道。
朱允炆朗声道:“好,既然两位爱卿都如此认为,那就按曹国公所奏办理吧。
礼部要做好接待和礼仪工作,务必让诸王和使臣们感受到我大明的热情与威严。
新朝刚立,正是树立大国风范之时,不可有丝毫疏漏。”
陈迪和李景隆闻言,连忙齐声应诺:“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早朝之后,朱允炆身心疲惫地回到谨身殿。
午膳过后,他独自在殿内踱步,试图通过这简单的活动来消解胃中的食物,同时也希望借此平复内心的纷乱。
此时,一位太监快步走来,低头禀报:“陛下,方孝孺求见。”
方孝孺,这个名字在朱允炆的耳中并不陌生。
他自幼便以“神童”之名着称,对儒家思想深信不疑,其才情与学识更是被当时的士大夫们所看重。
后来,他更是拜入宋濂门下,成为其得意门生。
宋濂,那位被朱元璋从文学才华、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教导有方四个方面赞誉有加的儒学大家,其学问与品德都为世人所敬仰。
朱元璋对方孝孺的评价,可谓深中肯綮,他曾对方孝孺赞赏道:
“此庄士,当老其才。”这句话中,朱元璋对方孝孺的品行与才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此庄士”,朱元璋用“庄士”二字来形容方孝孺,这不仅体现了对方孝孺的品行端庄、道德高尚的认可。
在朱元璋眼中,方孝孺是一个坚守原则,不为世俗所动,始终保持着高尚品德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出了他的人格魅力。
“当老其才”,则表明朱元璋对方孝孺的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期待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在朱元璋看来,方孝孺不仅品行高尚,而且才华横溢,具备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能力。
他希望能给方孝孺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朱元璋对方孝孺的评价,既是对他个人品行的肯定,也是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