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曹孟德在商道江湖里浸淫已久,骨子里的孤傲使他放眼江湖能够瞧在眼里的人只有项怀羽,歆稼轩,武青松,孙大圣,鲁智达。今天能够与武青松坐而论道开怀畅饮实为人生一件乐事。
曹孟德说:“孟德处事讲究四个气,一、做人要大气。二、做事要霸气。三、朋友要义气。四、喝酒要爽气。喝。”酒逢知己千杯少,今晚注定是一个英雄豪杰开怀畅饮的夜晚。三人又一口干掉一大碗。
第二十一章:解救(六十七)
六十七:
哲学大师冯友兰把人分为四种境界,第一种是自然境界,最低级的,对人生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第二种是功利境界,较高级的,对人生需要进一层的了解。第三种是道德境界,更高级的,对人生和世界需要更高深的了解。第四种是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对人生和世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会习惯,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说好听点是“天真烂漫”,说差一点就是“糊里糊涂”。他们既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不明白做某种事情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可以说没有自觉。有时他们纵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却不自觉快乐。这,有如天真的婴孩,他虽然笑逐颜开,可是却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快乐,两种情况完全相同。这一类人,对于“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没有“我”的观念。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的了解,比较进了一步,他们有“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一类人,大抵贪生怕死。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他们知道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就普通常识来说,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与全体,可是从哲学来说,应该先有全体,然后始有个体。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之后,始有所谓“柱”,假使没有房子,则柱不成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样,人类在有了人伦的关系以后,始有所谓“人”,如果没有人伦关系,则人便不成为人,只是一团血肉。不错,在没有社会组织以前,每个人确已先具有一团血肉,可是我们之成为人,却因为是有了社会组织的缘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了解这一点。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对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科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我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情,便是为宇宙服务。
中国所谓的“圣贤”,应该有一个分别,“贤”是指道德境界的人,“圣”是指天地境界的人。至于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是属于功利境界。要达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想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究竟要怎样做,才算是为宇宙服务呢?为宇宙服务所做的事,绝对不是什么离奇特别的事,与为社会服务而做的事,并无二致。不过所做的事虽然一样,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
《中庸》有两句话:“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并不是帮助天地刮风下雨,“化育”是什么?能够在天地间生长的都是化育,能够了解这一点,则人的生活行动,都可以说是“赞天地之化育”,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行动,只能说是“为天地之化育”。所谓圣人,他能够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顶天立地,与天地参。草木无知,不懂化育的原理,所以草木只能为天地所化育。
由此看来,做圣人可以说很容易,亦可以说很难。圣人固然可以干出特别的事来,但并不是干出特别的事,就能成为圣人。所谓“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就是指做圣人的容易,人人可为圣贤,其原因亦在于此。
总而言之,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人对于人生的了解。
商道江湖里的人大多处于功利境界。歆稼轩是最接近道德境界中的人,项怀羽、鲁智达、武青松、武婷婷、曹孟德、孙大圣、潘莲莲时有靠近道德境界之心之举,思考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问题。
金圣叹评水浒,把人分为上上,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