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部分(第1/4 页)
比如美国的电视剧《海底游记》改名《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央视台上映,结果形成万人空巷。
《大西洋底来的人》剧中的时尚墨镜“麦克镜”也就是蛤蟆镜,居然成为了当时仅次于香港电子表的暴利产品。几毛钱在沿海地区进货的墨镜,在“麦克镜”热潮中,甚至能够卖到几十块钱!要知道当时大陆很多居民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几十块甚至十几块钱而已。
随后引入《加里森敢死队》一经放映也是大火,这部在美国反响一般般的电视剧,登陆大陆后立刻成了国民电视剧,原本全集有26集,但是播放到16集的时候。因为引发了一些社会事件被勒令停播,结果让央视打上了“全剧终”字幕,引得观众哗然,纷纷给央视写信,质疑为什么放了一半就不放了,还打上全剧终字幕欺骗观众。(有兴趣的自己去查,不多谈)
而央视当时引进《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这样美剧,仅仅是用了几千美元至一两万美元的超低代价引进的。后来,美剧仍然小范围地传播着。
因为大陆当时居民对于精神需求逐渐增大,央视引进播放的海外影视剧,引进一部,红一部!
上海台在1980年便与专门拍摄电视剧的美国劳里玛影视公司签订了合同,每年固定引进3到4部美剧,由上海电视台译制并在当地播出。系列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在该台首播之后,成为经典之作。
《成长的烦恼》给中国观众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美国家庭教育方式,也带来了“肥皂剧”的概念。“他们可以跟孩子承认错误,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断然不可能的。”
日本的《血疑》、巴西的《女奴》、墨西哥的《诽谤》在内地相继播放,轰动一时,持续了外来电视剧的冲击热潮。
在八十年代初,亚视也是那个时候曾经跟大陆有过一段时间的合作,靠半卖半送的超低价,向大陆输出了《霍元甲》、《陈真》这几部电视剧,尽管没赚到什么钱,但亚视却因此在大陆赢得了不菲的口碑跟潜在影响力。这可以说是亚视当时的新老板邱德根入主亚视后,为亚视带来的改变。
可惜的是,这项合作却没能够坚持下来。主要原因还是当时邱德根只买下了亚视部分股权,另一半还掌握在澳洲财团手上,而这些大鼻梁的傲慢白人一看邱德根把亚视的优质电视剧低价卖给大陆登时不乐意了,抱起团来在董事会议上找他的麻烦。当时邱德根才刚入主亚视不久,不愿意跟那帮澳洲佬闹起来导致亚视内部动荡,加上大陆食髓知味后再找上亚视想要购买更多电视剧时,开出的价钱依旧是白菜价,最终断了亚视跟大陆之间的合作。
反而是邵一夫的tvb趁机联系上了大陆,接连对大陆输出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多部电视剧,影响力逐渐超越了亚视,而邵一夫跟他的tvb也因此捞到了不少政治资本,自香港回归谈判以来,他跟他的无线便一直是大陆积极拉拢的对象。
不过八十年代的大陆,还没有完全走出政治时代的影响。因此电视台看似开放,实际上政策也是朝令夕改,上半年批准引进,下半年很可能广电就要卡文了。
美剧跟一些其他国家引进的电视剧,因为可能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后便减少了引进。港片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政治因素影响,于同一时期遭砍。
不过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这几年林孝智的不断幕后推动,今天亚视终于再一次迎来了这么一个机会,一水之隔的深圳台找上门来了,想跟亚视合作从亚视引进几部电视剧。
第534章 深圳台与西游记(中)
其实硬要说是自己一手推动了深圳台跟亚视之间的这次合作,林孝智有些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这几年虽然没太关注大陆的电视剧市场,但他终归还是知道,其实就在刚刚过去的1990…91年,一部深度影响到了大陆电视格局的电视剧诞生了。
这部电视剧名叫《渴望》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主旋律电视剧,善恶分明地讲述了一个集所有倒霉事件于一身的女人伴生的悲欢离合,而放映时一度高达90%以上空前绝后的收视率,却意外让审查部门对“主旋律电视剧”似乎找到了一个标准,而它也成功靠着一集又一集的揪心剧情,成功让大陆进入了纸巾肥皂剧的时代。
正是这部电视剧,重新唤醒了大陆对于更多更好电视剧的热情,不仅促进了本土电视剧的发展,同时也重新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引进外剧之门,让大陆沉寂多年的电视剧引入重新活跃了起来。
大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