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依靠的是他们的才能和勤奋,而非洛氏的财
富和权势。
选择哈佛大学可能就是这种追求“最优”的结果。林肯学校中种种不愉
快的经历促使他反思自己的毛病。他开始弄明白,向不如自己的人吹嘘自己
的长处并不是什么明智的举动。他的三个哥哥—纳尔逊、劳伦斯和温斯普之所以很得人缘,就在于他们不把自己打入洛氏家庭这个名人册。“我该向他们学学呢,“大卫这样想。他的这种检讨真的起了作用。不管心里怎么想,他不再在嘴边挂着“我们洛克菲勒家。。“。在林肯学校,他的成绩也不错,但是,拿“全优”的只有昆虫学这一门,其余的课程则大都是“良”。 1936年毕业时,大卫已经成了一个成熟英俊的小伙子。棕色的眼睛,沉着、镇定,又不失风趣。从他的身上,人们可以感到一种不可动摇的自信,这不能不说是他改造“洛克菲勒式的优越感”的产物。小约翰·D ·洛克菲勒为这个小儿子做的安排是让他到麦肯齐·金那里学习取经。就是那位曾帮助他渡过了一场大危机的能干律师,现在已经成为加拿大的总理了。他为儿子安排了行程,并叮嘱他说:“麦肯齐·金先生是位能干的人,而且,作为长辈也有丰富的经验,你去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少说多听,孩子,这对你会有好处的。“ “噢,是的,爸爸,”大卫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他说,“我会像树上的老猫头鹰一样,听得多,说得少;说得少,干得多。“他又追问:“可是,我该跟麦肯齐·金这位先生学什么呢?学习如何治家理国吗?“ “不,”做父亲的断然说道““你要学的是如何做事,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大卫带着父亲的“指示”飞赴加拿大。麦肯齐·金如期约见了这个年青人。他的棕色眼睛与他父一模一样,在第一次见面时麦肯齐·金这样想。在他眼中,大卫不失为一个举止稳重而又得体的成熟青年。但是,他又觉得大卫有那么些过于自信,认为他能够做好一切。
“年轻人,路才刚开始呢。你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而且你也很难确定
你将面对什么—并为此做什么。你的家庭、才干使你会有很大发展,这一
点是确定无疑的,但在做出决定之前,为什么不再等等、看看呢?“
麦肯齐·金的一番话对大卫起了作用。回到美国之后,他下定决心再继
续学习。他先去了英国伦敦,在伦敦经济学院就读,后来又回到美国,在芝
加哥大学读完了经济学博士课程。
对于大卫来说,在伦敦的一段日子是美好的,也是重要的,在那儿,他
接触到了许多上层人物,美国政府在英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经常举行鸡尾酒
会,他们总不会忘记邀请在伦敦读书的大卫·洛克菲勒。大卫与他们的关系
很融洽。这些外交官往往会乘着酒兴,大发评论,有的时候几乎是在唠叨,
而大卫总能耐心地把他们的话听完,这大得他们的欢心。“大卫是个好小伙
子,聪明又有耐心,他以后的前途无量。“许多人这么说。其实,大卫对他们的那些话并不总是感兴趣,但他能够做到的是神情专注地一听到底,而且绝无遗漏。大卫这种习惯日后帮了他的大忙。他自己曾解释说:“难得有人不说废话,但是,一堆废话之中不见得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没准也会说出什么让他感兴趣的事实来,粗心漏掉就太可惜了。“ 1938年,大卫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未用资源和经济浪费》。这个课题的选择比较符合洛克菲勒家的清教徒传统—俭朴节约的治家理念。他父亲和母亲对此大加赞赏。为了这篇论文,大卫呕心沥血,写了260 多页。内容涉及商业、工业、银行业、垄断事业、政治机构和自然资源等各
方面。论文答辩的时候,父母申请旁听,他们要亲眼看到儿子的出色表现。
论文答辩那天,大卫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带着一叠叠的资料,所有的资料
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的棕色眼睛反射着内心坚定的自信。他的导师看他这
副样子,也不由得暗暗钦佩。正式答辩时,他口若悬河,言辞条理清楚,论
辩充分。老师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大卫·洛克菲勒,能为我们谈谈你
现在站在这里的心情吗?“
“这个。。”他回身望了望父母—他们有几丝得意地看着他,显然,
他们为儿子的成就感到骄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