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相当佳妙,对仗工整,堪称经典。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12)
实话实说,赵楷的才华不及其父皇,但他在二十五个兄弟当中,实属鹤立鸡群。徽宗于政和八年三月,下令赵楷参加殿试,其目的无非是让他到大庭广众之中去显示才华。考官极尽奉迎之能事,果不出徽宗所料,赵楷唱名第一。赵楷中状元与臭名卓著的宦官梁师成中进士一样,均属史无前例的稀罕事。
徽宗一面降诏,表示谦让:“嘉王楷有司考在第一,不欲令魁多士,以第二人王昂为榜首。”一面又指使词臣,趁机大肆吹捧赵楷:“殖学贯三才之奥,摛词搴六艺之华。顷偕射策之儒,入奉临轩之问。条万言之对,挥笔阵以当千;发内经之微,收贤科而第一。”这些过分夸张的言辞,实有为赵楷取太子赵桓而代之,制造舆论之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看看“老子英雄儿好汉”,儿子这样厉害,老子当然肯定更好了,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
宋徽宗尤其钟爱赵楷,其主要表现还在于破例令其担任实职。按照宋朝的制度,在通常情况下,“宗室不领职事”,也就是你既然已经享受了宗室的荣华富贵,就不要再去掺乎政治了,也是巩固政权的一种好方法。爱子心切的宋徽宗哪管这一套,在政和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徽宗降诏让嘉王赵楷差提举皇城司。从这时开始,整个徽宗一朝,他均提举此司,任期达十年之久。
皇城司可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职务,它的主要职责是拱卫皇城以及侦察臣民动静,率领数千名被称为亲从官、亲事官、内等子等不同名目的禁卫与侦探。值得注意的是,这支特种部队不受殿前司节制。岂止如此而已,宋朝“无亲王将兵在外故事”,而徽宗有意命令赵楷统率大军,北伐燕山,建功立业。
据记载,宋军联金攻辽这样的军国大事,宋徽宗竟然准备让赵楷去担任元帅,幸好还没有任命,宋军就大败了。宋徽宗还有一些自知之明,否则把赵楷这样的浪荡子再派往前线,估计宋朝的军队早就已经一溃千里了。但徽宗对此子格外关爱与赏识,实属有目共睹。
龙生九子,各子不同,一个藤上的黄瓜还有甜有苦呢。如果说徽宗、赵楷父子“趣尚一同”,那么徽宗、赵桓二父子的性情与爱好则大异其趣,简直不像是亲生父子。徽宗###倜傥,赵桓举止拘谨;徽宗多才多艺,赵桓对于音乐美术的事情一无所好;徽宗以“好色”闻名,曾经“御用”过的妃嫔有几百个,能够生下孩子的就有几十个,即使到了四十多岁,每周还要“御用”处女一人;赵桓不是好色之徒,妃嫔也就是两三个。
宋徽宗打心眼儿里不喜欢赵桓,觉得这个孩子不像自己,赵桓对徽宗的所作所为也看法颇多,觉得也不像自己的老爹。宋徽宗宠信宦官与佞幸,赵桓看到这些坏蛋就烦。宋徽宗崇道抑佛,将佛刹改为宫观,将释迦牟尼改为天尊,将菩萨改为大士等。赵桓很不赞同,上宫殿与老爸公开理论,其结果肯定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宋徽宗穷奢侈极欲,干了很多祸国殃民的事情;赵桓在东宫则号称“恭俭之德,闻于天下”,手下的用品没有多少,但是图书却很多,使用的被褥都不带花纹,家具也不用漆。
宋徽宗热衷于制礼作乐,装腔作势大搞排场,赵桓作为太子居然不去凑这个热闹。太子的舍人程振提醒赵桓:皇上这样做是尊重江山社稷的表现,您应该参加一下。赵桓却说先贤圣人都不是这样的。宋徽宗喜欢大兴土木,赵桓不以为然,劝说宋徽宗收回成命。据说徽宗打算接受其建议,宦官杨戬立即另生事端,说这是太子的家臣杨冯鼓动太子挑战宋徽宗的权威,借以扬名。宋徽宗大怒,立即把杨冯杀掉了,借以警告太子赵桓不得无礼。徽宗居然相信其太子会抢班篡位,并且采取极端措施,将太子家臣处死,足见其父子之间的矛盾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 想看书来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13)
当时,赵桓仅仅是个后备皇帝而已,面对位居九五之尊的父皇,只能忍气吞声。如宣和元年六月,东京城发大水,宋徽宗认为这是上天在警告自己,于是下诏询问解救方法。起居郎李纲趁机请求徽宗广开言路,接受好的意见建议,不要受那些坏蛋的蛊惑。
徽宗不仅拒谏,还把李纲贬为承务郎、监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税务。赵桓对此颇为不满,虽说做诗水平不高,但还是赋诗一首,其中有“秋来一凤向南飞”之句,却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直到即位后,才对李纲说:“卿顷论水灾疏,朕在东宫见之,至今犹能诵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