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们得认识到,机构投资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多了几个零—相应而来的就是我们手头有多少时间可用于高效地安排承销工作。承销规模更大,而承销时间却缩短了。另外,就股票发行业务而言,我们面对的是一级市场,与日常经手的增发业务不同,发行人的管理层和我们站在一边,积极配合我们。我们自己的资金基本上没有风险。我们的股票承销业务同传统模式只有一个共同点:使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招股说明书。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我们在销售阶段不提供书面研究报告。但我们的确会派出分析员扮演“造雨者”的角色,四处游说,为正式发行工作打基础。尽管没有正式的书面研究报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销售人员就不能口述主要情况,介绍高盛行业分析员的分析意见。与此同时,高盛将确认可能的主要买家,同发行人管理层共同打造公司形象,设定合适的价格。”
在面对机构销售时,高盛能够采取量身打造的销售方式,这是因为高盛在同机构日常合作的过程中早已熟知它们的喜好和投资决策流程。多布金及其团队告诉发行人的高管人员:“我们知道你们很想吸引某些特定机构成为投资者,向它们推销你们股票的正确方法如何……”接下来,他们会强调自己熟悉机构市场的各个层面:投资组合经理、分析员和交易员,他们更懂得如何利用高盛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懂得如何安排大宗交易。多布金回忆说:“这些公司主管对此非常感兴趣。我们占了上风。同时,我们还向这些高管表现出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人,不像其他公司那样,使用既不了解他们公司又不熟悉机构投资者的无趣而又自以为是的投资银行家。我们在发行人和库恩·洛布、雷曼兄弟、崇德这些老派承销商之间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因为我们对机构投资者了解得非常透彻,而它们真是什么都不懂。然后我们再在发行人和零售经纪公司之间打开另一个突破口,因为发行人认定,随着优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升,股票的市盈率将随之升高。而这是因为我们营销得力,为它们的股票创造了需求。”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先破后立(3)
传统承销模式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对抗式:承销团同发行人携手通过零售网络将股票配售给私人投资者。多布金却站出来说:“嗨!我们同机构投资者每天也在进行同类的销售。这可算不上什么‘难得一见’的特例。”只要别人愿意听,他就滔滔不绝地介绍他的新模式如何能实现共赢,让发行人和机构买家通过合作达成共识而实现双方受益。“价格必须公平,这一点双方心里都有数。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都上钩了。成功的诀窍就在于此!”
通过对证券承销业务的重新解读和紧锣密鼓地全面推广,高盛迅速承揽了众多承销项目,扩大了在单一项目中的承销份额,甚至在几个大型承销项目中成为唯一的发行人。正如多布金说的:“利润翻了几番。”1985年以后,高盛在股票承销排名榜中连年居于首位,只有一年除外。“就像我奶奶常说的,‘总不能十全十美吧。’”
高盛在美国股票承销业务上可谓大获全胜。但是在高盛,一向是“好人没好报”,多布金被要求必须在欧洲重塑美国的辉煌胜利,先从英国开始。20世纪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带领保守党开启了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将其转变为公众持股的公司。投资银行克莱沃特-本森(Kleinwort Benson)中标负责安排英国航空、英国电信和英国燃气公司的上市发行,一举成为英国政府的首选商业银行。不幸的是,成为政府的咨询顾问和主承销商对于克莱沃特-本森而言得不偿失,它根本就赢不起。虽然这些项目有助于公司声誉而且项目总额巨大,但是却需要克莱沃特-本森的高层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克莱沃特-本森身陷其中,无力去竞争其他利润更加丰厚的重要企业并购和证券承销项目。其结果就是,当伦敦金融城风起云涌,群雄争霸,各家商业银行都忙于提高利润、稳定人员、挖角、保护自己的客户群时,克莱沃特-本森却为了一点点利润在苦干。忙于英国电信等私有化项目的克莱沃特-本森发现自己最优秀的年轻专业人员正在流失,尤其是流向高盛这样更具竞争性、注重利润的美国公司。
英国政府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与英国公司合作,另一方面又对美国公司持有开放的态度,认为美国公司可能在新观念和新技巧方面具有特殊的比较优势,比如具有说服力的宣传,反复演练、几臻完美的说辞,对如何组织安排路演的了解等,这些也许能够改变这一轮庞大私有化改革的基本运作方式。分别就职于英国皇家政府和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