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宋 王安石(第2/3 页)
1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听着语文老师温柔地讲解,我面前渐渐展开了一幅画面——在一阵又一阵震耳欲聋、此起彼伏的爆竹轰鸣声中,那充满波折与故事的旧岁已然悄然离去,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毫不留情地带走了往昔的岁月。与此同时,和煦温暖的春风宛如一位轻盈的使者,带着新春的气息轻轻吹拂而来,给人们送来了崭新的一年。
在这欢天喜地的时刻里,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人们兴高采烈地开怀畅饮着刚刚酿造好的屠苏美酒。那浓郁醇厚的酒香弥漫在空气当中,令人闻之心醉神迷。
当清晨第一缕金色的阳光缓缓升起,它如同一只温柔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千千万万户人家的门窗。那明亮耀眼的光芒洒遍每一个角落,照亮了人们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此时此刻,每家每户都忙碌不停,大家纷纷动手将那陈旧褪色的桃符小心翼翼地取下来,然后满心欢喜地换上崭新的桃符。这些鲜艳夺目的桃符仿佛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一整年的祝福与希望,它们被郑重其事地悬挂在门上,成为了迎接新年的独特象征。
这首诗乃是作者在初次担任宰相并开始推行自己的新政策之时所作。公元 1067 年,年轻有为的宋神宗继承皇位,他慧眼识珠,果断起用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一职。不久之后,神宗更是下诏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当时的宋朝正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同时还受到来自辽国和西夏的不断侵扰。面对如此艰难复杂的局势,王安石忧心忡忡。
于是,在公元 1068 年,神宗特意召见王安石,让他越过常规次序入宫应对。王安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毫不犹豫地上书阐述自己关于变法图强的主张。次年,王安石便被委以重任,担任参知政事,并全面负责主持变法事宜。就在同一年的新年期间,王安石看到家家户户都在热火朝天地忙着筹备过春节,眼前这番热闹繁忙的景象不禁令他思绪万千。他联想到自己正在大力推进的变法运动刚刚拉开序幕,整个国家也即将迎来一番全新的气象,内心感慨万千之下,欣然提笔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变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变法举措的逐步推行,朝堂之上反对之声渐起。许多保守派官员视王安石的变法为洪水猛兽,他们联合起来向神宗进谗言。
一些旧贵族和大地主们也因为利益受损而极力抵制。他们暗中煽动百姓闹事,散布谣言称变法会加重百姓负担。
王安石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