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的力量(第3/4 页)
色的光芒如丝般洒落在大地上,给世间带来了新一天的希望与活力。
我们静静地伫立在这片晨曦之中,沐浴着柔和的光线,思绪却如同纷飞的柳絮一般,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句古老的名言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也成为了谋事在人的最佳注解。它告诉世人,只要怀揣坚定的志向,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法达成的。
人类,作为这个广袤宇宙中的万物之灵长,天生便具备着足以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从古至今,数不清的仁人志士胸怀雄心壮志,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勇敢地踏上谋事之路。
,!
遥想当年,越王勾践遭遇惨败,不幸被敌军俘虏,从此沦为受人屈辱的阶下囚。但即便是身处如此绝境,他心中复国的熊熊火焰也从未熄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选择卧薪尝胆,每天都在默默思考和筹划着复国大计。不仅如此,他还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精心训练精锐部队,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让国家重新崛起的机会。哪怕前方困难重重,荆棘满布,他依然毫不退缩,坚定地在困境中摸索着出路。
这便是谋事在人的力量,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笃定与执着,驱使着人们朝着目标奋勇前行。
在广袤的大地上,万物都在遵循着有所为的准则。那破土而出的春笋,它有所为,努力向着天空生长,节节高升,为的是享受阳光雨露,见证季节的更迭。
它不会去做违背生长规律之事,这便是有所不为。人亦如此。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便是他的有所不为。
在那个官场黑暗、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时代,陶渊明本可以选择低头顺应,在官场中谋得一席之地,继续升迁发达。但他坚守自己内心的高洁,对这种官场的污浊风气坚决抵制,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毅然辞官归隐田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以诗歌的形式为中国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天祥也是懂得有所不为的典范。当元军入侵,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之时,他本可以投降元朝以换取荣华富贵。当时元朝许以高官厚禄,劝他归降,但文天祥坚决不为。
他心中秉持着对南宋的忠诚,坚守着民族大义,宁死不屈。
他积极地有所为,组织军队抵抗元军,虽最终兵败被俘,但他在狱中依旧坚守自己的信念,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的有所不为,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道德操守。
然而,不得不说,“成事在天”这句话确实蕴含着一定的道理。虽然我们竭尽全力去谋划事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付诸实践并有所作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总有一些因素是完全超出我们所能掌控的范畴之外的。
遥想当年三国时期那位智谋超群的诸葛亮,他简直就是算无遗策啊!一生都在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地辅佐刘备,一心只为复兴汉室江山。他对每场战役都进行了精心的筹划和布局,可以说是将谋事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令人惋惜的是,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实现匡扶汉室的伟大事业。
难道能说这是因为诸葛亮谋事不够得力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当时各国之间实力的悬殊对比,以及那难以捉摸且充满变数的命运之手等等诸多外在因素共同在发挥着作用。
这无疑是“成事在天”所带来的那种深深的无奈与悲哀。不过,这绝不代表着我们就能够以此为借口,从而轻易地放弃谋事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相反,正因为明白了这种无奈,我们更应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继续勇往直前地去谋划、去行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改变局面的机会。只有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它,让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成为现实。作为。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我们看到很多人误解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
有些人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总是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懒于作为的样子。他们习惯于把生活中的所有遭遇和不如意都推卸给所谓上天的旨意或命运的安排,以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默默地等待着好运或者奇迹的降临。然而,这种做法无疑只是自欺欺人的幻想罢了,真正的机会往往只会留给那些积极主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