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平地与山尖(第3/4 页)
简介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7
村里的老学究拿着一本破旧的《甲乙集》,正对着一群孩子讲罗隐的诗。孩子们眼睛亮晶晶的,虽然似懂非懂却听得极为认真。
其中一个叫石头的男孩,家里穷,每天跟着爹娘早出晚归干活,但总是吃不饱饭。他听着老学究念“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心中满是疑惑。夜里,他躺在床上望着屋顶的破洞想,难道穷人就只能像蜜蜂一样忙碌却得不到回报吗?
第二天,石头跟着爹去镇上卖柴,看到街头有人在招工,说是去城里做工工钱不少。石头心动了,不顾爹的反对报了名。几年后,石头带着钱回乡,他用挣的钱买了田产,还开了学堂教村里娃读书识字。大家都说石头变了,石头却说:“咱不能只像蜜蜂那般辛苦,要想法子让辛苦变得值得。”从此,村子慢慢富裕起来,罗隐的诗也在村里有了新的含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随着村子越来越富裕,更多的孩子可以安心念书。这年,县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各村镇展示特色文化。
村长找到石头,希望他能代表村子讲讲罗隐的诗以及村子发展背后的故事。石头欣然答应。
交流会上,石头站在台上,望着台下众人说道:“俺们村以前很穷,大家虽如蜜蜂般辛勤却不得温饱。但罗隐的诗让俺明白,不能白辛苦。俺进城挣钱改变了命运,也想用罗隐的诗激励更多娃努力。现在咱们村富了,娃们能读书识字,这就是辛苦后的甜。”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之后,周围村镇纷纷效仿石头的做法,鼓励村民外出学习技能再回乡建设。而罗隐的这首诗在这片土地上更加广为传颂,不仅成为人们劳作之余讨论的智慧结晶,更化为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美好的生活拼搏奋斗。
多年以后,石头成了当地有名望的人。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致富之道和人生经验。
一天,有个年轻人满脸困惑地问石头:“叔,俺们都照着您的法子做,可为啥有的村还是没发展起来呢?”石头沉思片刻后回答:“娃儿啊,光有法子还不够,得有心。当初俺是想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才拼命干的。”
这个年轻人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石头接着说:“而且如今时代发展快咧,不能光守着老一套。就像罗隐那首诗,每个时代都能解读出不同意义。咱得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
后来,这个年轻人回去将石头的话带给自己的村庄。村民们受到启发,结合现代技术发展起了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久之后,这个村庄也逐渐走向繁荣。石头听闻此事后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罗隐的诗所蕴含的精神将会永远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庄走向繁荣,大家决定共同建造一座罗隐诗文化纪念馆。石头被推举为总策划人。
石头忙前忙后,收集各种关于罗隐诗歌传播以及村庄发展历程中的资料和物件。在纪念馆建成那天,周边村子的人都赶来参加开馆仪式。
走进纪念馆,墙上挂满了罗隐诗句的书法作品,展柜里摆放着过去老旧的农具,还有记录各个村庄变迁的照片和文字。石头站在馆中央激动地说:“这座馆子,见证了咱们从苦日子走到今天的不容易,罗隐的诗就是咱们的根,不管未来咋变,这股子精气神儿不能丢。”
年轻人们围在老人身边,眼神坚定。他们深知要继续发扬这种传统,并带着先辈的智慧迈向更远的未来。此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众人身上,仿佛预示着充满希望的明天。
无论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还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之巅;不论是坦途大道,亦或是羊肠小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定而执着地行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或许终其一生,我们也难以企及那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心去经营生活、奋力拼搏。因为只要付出了努力,即便成果微末,也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当遭遇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而是将其视为磨砺意志的砥砺石,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