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 巧 唐 林杰(第1/3 页)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古代中国七夕节的情景。?诗中写道:“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人们在七夕节乞巧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智慧和巧手的追求。?12
在古代中国,七夕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被称为“乞巧节”。在这一天,妇女们会进行各种活动以乞求智慧和技巧,其中最典型的习俗是对月穿针。如果线能够顺利穿过针孔,就意味着获得了巧手和智慧,因此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乞巧节”。
林杰(831—847),字智周,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和书法家。他自幼聪明,六岁便能赋诗,下笔成章,且精通书法和棋艺,被誉为神童。他的作品《全唐诗》中仅存两首诗,其中《乞巧》是其代表作之一。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作品原文
乞巧1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2,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3。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2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3几万条:比喻多。2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3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5
名家鉴赏
唐·唐扶赞曰:“诗、书并佳,实在难得!”6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5
说文解物
乞巧,唐代神童的诗歌,古老的民间传统
参考资料
[1] 姚伍秋编着,诗词曲联写作基础知识,岳麓书社,200909,第113页
[2] 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3] 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听着语文老师温柔地讲着课文,我面前呈现出——一幅幅古代人们过七夕节的画面。热闹的集市上,到处都是售卖乞巧物品的小摊,姑娘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裳穿梭其中。有的拿着精致的彩线,打算回去编织成漂亮的饰品;有的聚在一起讨论着如何才能在晚上向织女星乞求到更多的巧智。
终于下课铃声响起,我迫不及待地趴在桌上,闭上眼睛,想要再次回到那个充满古韵的七夕场景。思绪渐渐飘远,我又站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