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唐 元稹(第2/4 页)
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3
名家点评
宋代吴曾:“李和文公作咏菊《望汉月》词,一时称美。云:‘黄菊一丛临砌。颗颗珠露妆缀。独教冷落向秋天,恨东君不曾留意。雕栏新雨霹。绿藓上,乱铺金蕊。此花开后更无花,愿爱惜、莫同桃李。’时公镇澶渊,寄刘子仪书云:‘澶渊营妓,有一二擅喉啭之技者,唯以“此花开后更无花”为酒乡之资耳。‘不是花中惟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乃元微之诗,和文述之尔。”(《能改斋漫录》卷一六)
,!
清代冯班:“夺胎换骨,宋人谬说,只是向古人集中作贼耳。冷斋称王荆公《菊花》诗‘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以为胜郑都官《十日菊》,谬也。荆公诗多渗漏,上句‘凋零’二字不妥,下句云‘一枝’,似梅花,‘闲人’二字牵凑。何如微之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语意俱足。郑诗亦浑成,非荆公所及。”(《钝吟杂录》卷四)
5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举明经科,贞元十九年(803)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补遗六卷,存诗八百三十余首。4
秋日里,一丛丛金黄的秋菊簇拥着那座朴素的屋舍,远远望去,竟宛如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那般景象。我悠然地绕着篱笆缓缓游走,尽情欣赏这满目的美景,不知不觉间,那轮火红的太阳已渐渐西沉,天边泛起了一抹绚丽的晚霞。
说起来,倒也并非我在这缤纷多彩的百花之中,唯独对这菊花有着特殊的钟爱之情。只是因为当其他花儿都已凋零谢幕之后,唯有这菊花依旧傲然绽放于秋风之中,以其独有的风姿和韵味,给这渐显萧瑟的世界带来一丝生机与温暖。
语文老师面带微笑,声音轻柔得如同春日里的微风一般,她耐心且细致地讲解着课文。我则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思绪渐渐地被带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之中——那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菊花海洋。
这片菊花海洋仿佛是大地铺上的一层金色地毯,延绵不绝直至天际。每一朵菊花都宛如精心雕琢而成的艺术品,它们或金黄璀璨、或洁白如雪、或粉嫩娇艳,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名字当中恰好有着一个与“菊”字同音的字,这一巧合使得眼前这个金灿灿的世界愈发显得与众不同起来。
尽管此时已然迈入了深秋的门槛,阵阵寒意如水波般四处弥漫开来,然而这些菊花却宛如英勇无畏的战士一般,丝毫不被这寒冷所吓倒。它们傲然挺立在那萧瑟的秋风之中,身姿挺拔而又坚韧不屈。
每一朵菊花都似在尽情释放着内心深处的力量与热情,肆意地展示着属于自身独有的那份耀眼光芒。那鲜艳明亮的色彩犹如天边绚烂的晚霞,红的似火、粉的若霞、白的像雪……五彩斑斓,交相辉映;而其馥郁的芬芳更是如同轻柔的薄纱,悠悠地飘荡在空气里,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如此明艳动人的色彩与清新醉人的芬芳相互交织缠绕,共同构筑成了一幅美轮美奂、如梦似幻的绝美画卷。站在这片菊海之前,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当中,深深地沉醉其中难以自拔,一时间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喧嚣与纷扰。
就在我全身心地沉浸在那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菊海幻想世界里时,突然间,一阵清脆而又悦耳的下课铃声毫无征兆地响了起来。那铃声就像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宝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斩断了我脑海中正在悠悠飘荡的思绪之弦。刹那间,我的意识被强行从那如梦似幻的想象空间中拉扯回了现实的课堂之上。
教室里的同学们一听到下课铃响,便立刻像一群被惊扰的小鸟一样,纷纷忙碌地开始收拾自己课桌上的书本和文具。他们动作迅速而有序,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