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页)
唐时代一个佛教僧侣写的见闻录。
书的作者说,他年轻时曾到西域游历,遇到了一个叫南昧的髦耋老者。此人是一位修为高深的僧人,但身属波斯外教,并非佛门子弟。由于心性相通,两人谈了很多东西。因为书卷残损,两人谈话的许多内容已无法得知。从仅存的书页上可以看到:南昧说他曾在一个叫“胜利之神封地”的地方隐居修行。那里是他一直寻找的一个神奇之地,正义和邪恶在那个地方交争。后来,他把最神圣的知识藏在了那个地方。僧侣听了,知道他说的地方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毗沙门天王栖止之地”,或者叫“毗沙门天王的封地”。两人临别时,南昧把一段驱邪镇魔、祈福迎祥的咒语赠给了这个佛教僧侣。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还画了一张地图附于书中。他在图上标出了“毗沙门天王栖止之地”大致方位。
时光教授认为,桑树皮书中所说的“毗沙门天王的栖止之地”实际上就在今日的和田城附近――唐朝时那里称作瞿萨旦那。他的根据来自古书中的记录。
相传,远古时瞿萨旦那这个地方空阔无人,只有毗沙门天王在此居住。后来,印度一个部族被国王放逐到雪山以北的荒凉山谷,这群人放牧逐水草而居,在瞿萨旦那的西边边界定居下来,并推举了自己的国王。恰好,在瞿萨旦那的东边也有一个从东方因获罪而来的部族,他们也有自己的国王。两边一直相安无事。可就在一次打猎行动中,两边相遇并发生了口角,差一点当时就动起手来。后有一人提议,两边都回去操练兵马,然后再约好时间交战。在后来的交战过程中,西边的族群战败,首领被杀。东方的国王乘胜追击,招抚了西边人马,占领了整个瞿萨旦那。他打算建一座新城,但又担心选的地方不合适,于是出榜招贤。寻找懂得地理知识之人帮他建城。这时来了一个脸上涂着黑灰的外道之人,身后还背着一个装满水的大葫芦。此人来到国王面前,说他懂得地理。接着就把葫芦里的水倒在地上,那水好像永远也倒不完,弯弯曲曲地流着,最后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圈子。这时,外道之人忽然迅速跑开,不见了踪影。国王就在水流围成的区域内建起了新的瞿萨旦那城。他也自称为毗沙门天王的后人。从此,城池并不险峻的瞿萨旦那国就再也没有被外敌攻克过。
瞿萨旦那无疑就是毗沙门天王的封地。――时光教授的这个结论得到了古远今和沙盈的认可。
他们也认为所谓“毗沙门的封地”就在和田一带,甚至确定了更加具体的位置――和田以西的皮山县。但是,具体到那个南昧声称他修炼的地方,就谁也说不上来了。其实,那本桑树皮书以及毗沙门天王封地在皮山的说法,只有时光周围的一些人知道,其中还有些不以为然的人。所以,古远今也搞不懂月西峰是怎么得知这些情况的。沙盈还告诉沈剑,她的继外甥时飞的确到西安找过她,问了她很多有关桑树皮书的事,并带走了一张桑树皮地图的复制品。她对当初自己这些随意的做法懊悔不已。
这些就是沈剑从古远今和沙盈那儿得到信息。当古远今提到“皮山”这个词时,沈剑就被触动了一下。他想起在京城博物馆调查时,虞心月曾回忆说,时飞提起过一个什么“山”的地方,那里似乎是时飞一个钟情的地方。好,现在终于有着落了。原来时飞说的这个什么“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县城的名字。
“皮山――”沈剑默念了一声这个很新鲜的地名。忽然,他又想到古远今他们说的那个古怪的神灵叫什么“毗沙门”。――咦,“皮山”和“毗沙”的发音怎么这么像?他觉得挺有意思。
“咚、咚”,有人敲门。沈剑开门,古远今教授和本地的一名警官,还有一个额头宽阔身材挺拔的维族男子出现在门口。
“这是咱们的向导吐尔逊。喀什噶尔大学的高材生,在这边的博物馆工作。”古远今向沈剑介绍道。沈剑和吐尔逊热情地握手。
寒暄之后,沈剑得知托尔逊是本地博物馆的研究员,也是古远今教授的朋友。因为吐尔逊对本地的地形很熟,所以古远今请他带领众人去皮山。
“出发吗?”吐尔逊站在门边问沈剑,好像他比警方还急。
沈剑正要答话,沙盈和时娜从隔壁房间过来了。休息之后,两人神色好转不少。时娜还是怯生生地躲在姨妈的身后。
这时候,沈剑的手机响了。
电话是潘翼打来的。他兴奋地说,已经发现彭超等人的行踪。若羌县有目击者称看见两辆越野吉普一大早向西开过去。“还有新鲜的,”他说,“这里一家县医院反映说,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