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4/4 页)
和他们相比。而且现在十五座造船厂也达到了防城港地区的极限,再建造船厂,原料根本跟不上去,而且工人居住也快达到满员。
十五座造船厂一次可以同时建造四十五艘船只,还好现在的军舰和轮船的建造要求没有后世那么变态。陈绍也在不留余力的培养造船工人,整个造船厂的建造速度并没有太快,主要是为了让一些新工人学习适应。
这里还牵涉到另一个问题,一般人不会太注意,那就是一般船厂的硬件的生产能力都是发挥了一小部分的。比如说一个船台以及配套设备一年是可以建造下水很多船舶的,利用多少只是决定于订单。二战后期,美国建造一艘万吨轮的速度从6个月,逐步缩短到不到3个月,再到4个星期,直到“罗伯特·皮尔里”号万吨轮仅仅用了4天15小时就建成下水,下水时甚至连船身的油漆都没干,创造了造船工业的神话。在战争后期,美国基本可以做到7天就下水一艘万吨轮。
现在的造船厂根本没有订单,说白了就是训练工人,所造的民船都是龙腾集团订购的,而龙腾集团也是造船厂唯一的经济来源。
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在极端时期造船产量为什么可以出现这么巨大的增长,美国在1940年仅有20多万吨的造船量,到1943年已经超过1000万吨。这样的扩张是其他门类的工业所不可能达到的。原因就在于造船产业在生产资源的使用上弹性很大,船坞等基础设施建造好后,1年造1艘船就可以让船厂给员工开出足够的薪水,保持技术骨干的工作状态;如果订单很多,一年下水6艘也能忙得过来;没有订单,一年半载不开工也暂时不会有问题。只有训练了足够多的工人,才能最大效率的提高造船量,硬件设施没有问题,红警造船厂绝对是超一流的船坞。
军舰建造是与民船建造完全不能混为一谈的,从一国的民船建造量上看不出来这个国家建造军舰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看不出其海洋产业的实力。
悲剧型核动力航母“戴高乐”,这艘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