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晋楚争夺郑国(第1/2 页)
随着赵盾、栾盾的先后离世,晋国的六卿职位发生了很大变化。郤缺为中军将,荀林父为中军佐;先榖为上军将,士会为上军佐;赵朔为下军将,栾书为下军佐。栾书,是栾盾的儿子。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的规律不断出现。那些连青泥也吃不上的,最后只能被兼并。
赵盾去世,晋成公终于有了独立自主的机会。公元前600年九月,晋成公在郑国的扈邑,召集宋国、郑国、卫国和曹国,加上晋国共五国会盟。因陈国又投靠了楚国,晋成公决定讨伐陈国。
蹊跷的是,五国会盟刚结束,晋成公还没有离开扈邑,就去世了。盟主去世,其他四国懒得出兵讨伐陈国。对其他四国来说,与其劳民伤财去攻打陈国,不如好好经营自己的国家。
本来荀林父已经整装待发,但国君去世了,只能回国奔丧。晋国的丧事,对依附晋国的宋国、郑国、卫国和曹国,是难得的喘息之机。对楚国来说,则是更加难得的北上良机。
这些年郑国、陈国等中原诸侯国,时而归晋,时而降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晋国来打,马上归附晋国;楚国来攻,马上投降楚国。反正归附谁、投降谁,也没多大区别,不都是纳贡称臣?
趁国丧开战,其实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不过楚国并没有直接攻打晋国,因为中间还隔着周国和郑国。迫不及待的楚庄王,不顾已经是冬天的现实,率领楚军北上攻打郑国。
这已经是楚庄王继位后,第五次攻打郑国。此前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只要楚军一撤退,郑国马上就投入晋国的怀抱。但只要楚国攻打得紧,郑国又会马上脱离晋国,重新投入楚国阵营。
晋成公去世后,儿子姬据继位,就是晋景公。
楚庄王以为,晋国国丧期间,一定疏于防范,更不可能有救援郑国的打算。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楚庄王才不顾北方的严寒,率领大军攻打郑国。让楚庄王想不到的是,晋军不但来了,还是晋国正卿、中军将郤缺,亲自率领晋军前来救援郑国。
得知晋军前来救郑,郑襄公大喜过望。他率领郑国军队,和郤缺率领的晋军配合行动。晋军和郑军,与楚军在柳棼相遇。
郑国军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加上郤缺率领的晋军,把楚庄王率领的楚军打得大败。柳棼之战的胜利,是晋国的赵盾和晋成公先后去世后,晋军取得的第一次对楚军的胜利。
这场意想不到的胜利,让郑国君臣、百姓欢欣鼓舞、笑逐颜开。但在欢庆之余,还是有几个有远见卓识的人。郑国公子姬去疾,就是其中一个。他竟然说,我们国家离灭亡不远了!
去疾不无担心地说,看上去的这场胜利,其实是郑国的灾难。他的想法,虽然与欢庆胜利的气氛格格不入。但从另一个方面,的确显示出郑国作为一个小国、弱国,已经很难承受大的战事。
其实在郑国君臣心里,害怕楚国远大于害怕晋国。只是传统上晋国、郑国等都属于中原诸侯国,楚国则远在南方。
在春秋时期几个强大诸侯国里面,齐国、晋国、秦国和楚国,对待战败的国君、将领和士卒,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最宽大为怀的,莫过于秦国;最六亲不认的,莫过于楚国。楚武王时被任命为莫敖的屈瑕,因在公元前699年攻打罗国的战役中,被罗国、卢戎联军打败,不得不在归国途中自缢身亡。
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屈原的祖上。
楚文王外出征战失败,结果把守郢都的大夫鬻拳,就敢不给楚文王打开城门。楚文王无奈只好攻打黄国,结果也死在途中。
在城濮之战中惨败的成得臣,被楚成王逼迫自杀。那么在柳棼之战中失败的楚庄王,会不会向其祖上楚文王学习,也攻打一个附近的小国,来一场说得过去的胜利,然后就可以返回楚国?
可中原和南方的小诸侯国,已经被楚国占领、兼并得差不多了。就在楚庄王一筹莫展之际,郑国给楚庄王送来了回国的钥匙。
或许是去疾的话发挥了作用,郑襄公随后派遣使者前往楚军大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郑国重新归附楚国。这么及时的投降书,楚庄王大喜过望。收服了郑国,就是楚庄王的一大胜利。
得知郑国出尔反尔,又投靠了楚国,晋国君臣大怒。晋景公派遣晋军,再一次出兵郑国。这一次可不是救郑,而是攻打郑国。
郑襄公无奈,只好又与晋国签订合约。看起来,像郑国、陈国、宋国、许国等弱小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