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第2/4 页)
汉之际乃至汉文帝时的,参差错落,莫衷一是。
林逸喜欢读书看书,收藏书。因此对这《道德经》也有涉猎。
在林逸的收藏中,最珍贵的是一本清代顺治时期的《御注道德经》,在道家学说中,像这样的清代版本已经属于珍惜版本了,很多人花钱也买不到。
因为《道德经》太出名,因此什么版本的都有,什么样式的都有。刻本,印本,还有写在竹简上,写在金属器皿上,写在锦帛上,写在金箔上……有的甚至写在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比如说人皮上。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话说在明末时期,李自成三次攻打洛阳,福王朱常洵号召敢死队抵抗,宣布凡是杀贼一人就奖励白银百两,以至于应者如云,给李闯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可是福王也不是有金山银山,为了筹集军饷,他就把自己珍藏的一部特殊制本的《道德经》卖给了洛阳城的大财主,募得十几万银两……而这个特殊制本的《道德经》就是有史记载唯一的一部写在人皮上面的道家经典。
据说那人皮乃是一位得道高人临死之前亲自请名家刻写上去,以便“虽身死,道家经典流传万世”。正因为如此,这部人皮《道德经》珍贵无比。
可惜,洛阳城最终还是被闯贼攻陷,福王朱常洵最终身首异处,有人说他被闯王熬成了“福禄汤”给众部下分吃了,以便解心头只恨。也有的说他逃入道观被活捉,最后当众斩首。总之他死得不能再死。而高价收购他那《道德经》的大财主也没有逃脱被闯贼活捉的命运,家财万贯也被抄个底朝天。只是可惜那些闯贼大多数都是粗人,只认得金银财宝珍珠玛瑙,对于那些古籍珍本根本就没兴趣,以至于连带那人皮《道德经》也一块儿被一把火烧掉。直到闯营高官牛金星知晓此事,懊恼至极,认为这乃暴殄天物……
林逸因为经常看书,因此知道这个极其隐晦的珍本故事。
不过眼前这卷《道德经》也是怪异之极,首先属于“帛书”一类。
而林逸清楚地知道用“帛书”记载《道德经》最早的应该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卷《老子》。
此帛书分别用带有隶书笔法的小篆和隶书抄成,被命名为“帛书老子甲本”和“帛书老子乙本”。帛书本是七八十年代所能见到的最早《老子》版本,和传世通行本的最大不同是,它没有分章,而通行本分为81章。
帛书老子的出土,推翻了《老子》成书秦后的假设。因为它那“德”编在前“道”编在后的顺序,正是《韩非子》解老、喻老所本的顺序;足见这种版本在韩非时代已经存在了。此外,在个别字句上,帛书本和通行本也偶见不同、互有高下,那是古籍流行中常有的现象,不足为怪。至于“德”编在前还是“道”编在前的问题,帛书出土的时候,曾被看成是头等大事,说是“德”编在前乃法家的传本,“道”编在前为道家的秘籍,以印证儒法斗争的意义等等,现在看来全是瞎掰。
帛书老子出土后整整二十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这是迄今可见的最早的《道德经》。总字数与帛书本或通行本相比,约占三分之一上下,说明它们都还不是足本。虽然如此,虽然它们加在一起也构不成为足本,但是它们的存在,已足以说明,《老子》之成书或初步成书,至晚也是战国中期的事,较之《孟子》《庄子》,都要年长得多。
为了顺利搞清楚这卷帛书《道德经》究竟是何来,林逸看看四周,见那伊藤先生正忙着帮他整理打包书籍,于是林逸就放下心,从体内释放出一丝灵气,去探索这卷帛书的真正史。
随着那缕灵气与帛书接触在一起,立马帛书上面蕴藏的灵气就和林逸释放出来的灵气“擦出了火花”。
林逸脑海中顿时呈现出一幅幅广阔的史画面。
金戈铁马,饮马冰河。
唐朝中期,安禄山叛乱。大唐岌岌可危,一个布衣之人辅佐肃宗铲平叛乱,匡扶天下。
战乱期间,民生凋敝,许多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盗贼横行,人鬼不分。
原本辉煌的大唐盛世随时都崩塌的可能。
布衣之人劳心劳力,筹谋策划。
天下大势逐渐稳定起来。
安禄山身死,史思明兵败。
十几年岁月蹉跎,沙场征战。
他原本一尘不染,一心向道之人,也忍不住华发早生,劳累成疾。
休养期间,某个夜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