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任执行部庶务,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副手。同盟会成立后,他多次深入内地发动起义,以少击众,勇敢顽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同盟会的主要军事领袖。“三?二九”起义失败,黄兴多处负伤,情绪低落。武昌起义前,他一直在和湖北方面联络,鉴于历次失败的教训,对起义持慎重态度,却不料时局突然出现转机。因此,他迟至10月 24日才到达上海,与宋教仁会合,前往武汉。
黄兴仅带了少数干部来到武汉,无兵无将,武汉方面有战斗力的部队很少,如何指挥得好一群乌合之众?他命令部队夜袭汉口,部队竟然打起了灯笼。前线一受挫折,兵士即狂奔逃跑。他坚持了一个月之久,11月27日汉阳终于失守。黄兴败退武昌,建议进行战略转移,放弃武昌,进取南京,避实击虚。这一建议遭到心胸狭隘、地方意识强烈的武昌将士的反对,落下了彼此矛盾的祸根。他在武昌已经无能为力,只好起程回到上海。
袁世凯出山之后,并不想以兵力消灭革命,他很聪明,到了这个年月,他又何必为清王朝卖命?他有足够的势力,运用和战两手,来操控政局,谋求自己的发展。占领汉口后,他没有继续进兵,而是进行了和平的试探。革命派方面,也希望策反袁世凯,来赢得革命的胜利。清军占领汉阳后,袁世凯即命令停止进兵,在英国领事的斡旋下,与革命派方面达成了停战协议。自1911年12月3日起停战后,武汉方面的战争就停止了。在武昌的各省筹组临时政府的代表会议,也在12月1日议决: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12月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委托代表赴南方和谈,袁世凯即委派唐绍仪为全权大臣总代表,南方则公推伍廷芳为议和总代表。12月17日唐绍仪到达上海,南北和议正式开始。
与此同时,革命派方面也在酝酿成立统一的政治机构。在这方面,参加革命的立宪派人士做了许多工作,希望在未来的政府里发挥作用。而同盟会方面也希望控制政权。在地方政权问题上,同盟会和光复会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上海都督陈其美就是战胜了光复会的李燮和才掌握政权的,后来,甚至出现了由陈其美授意,蒋介石指挥,暗杀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的悲剧,并造成章太炎和孙中山、黄兴的对立情绪。 txt小说上传分享
2.开国纷争:革命党的权力布局(3)
黄兴、宋教仁在武昌时,同盟会的权力布局就受到挫折。当时,黄兴希望扩大同盟会,但已经回到国内的章太炎却回复他“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宋教仁看到同盟会控制不住局面,他对未来的政局,希望有所布局。他在起草《鄂州约法》时就主张将来采取责任内阁制,以便为各方势力分配权力,实际上也为将来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留下伏笔,同盟会在这种体制下可以运用议会制掌握内阁实权。
章太炎对宋教仁很欣赏,一回到国内就发表意见认为宋很适合当总理。南方革命派一时间对中央政府设在武昌还是设在上海争执不下,谁担任革命政府领袖也无定论。章太炎于12月2日,就政府组织原则公开发表了意见,在复武昌谭人凤诸人电中说:“武昌都督转谭人凤诸君鉴:电悉。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今读来电,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见,人心解体矣。诸君能战即战,不能战,弗以党见破坏大局。章炳麟。文。”张謇支持这一主张,向黄兴要求消去同盟会党名,不赞成以同盟会的组织来控制政权。
章太炎,生于1869年1月12日(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浙江余杭人,本名炳麟,字枚叔,后来改号太炎,在社会上流行。他出生在书香门第,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专门学习传统的学问,所谓朴学(汉学),对经学、史学和古文字学都很有造诣。1894年以后,由于受到时局的刺激,转向经世致用的学问,学习西学,主张改革政治。戊戌变法失败后转向革命。1903年,他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呼光绪皇帝的名字,称之为“载湉小丑”。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介绍了这篇著作,以及发表了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作的序,造成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在清廷的交涉下,章太炎和邹容被租界工部局逮捕入狱。邹容病死狱中,章太炎于1906年出狱后流亡日本,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同时,在留学生中讲学,鲁迅就是他的学生。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重组光复会,任会长。章太炎是位国学大师,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西学修养不足,个性张扬,言语直率,政治思想不成熟,随时变异,被人目为“疯子”。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