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展品的熏陶下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近距离品味中华文明凤凰涅磐的故事。那一件件还沾着泥土的文物,上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和风霜的煎熬,它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留给后代人们去考察和研究当时的风土人情世故。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某一种特色,它们是仅有的。三国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隐约刻在上面的佛像是佛教与本土道教相互融合的时代信息;东汉时的错银铜牛灯,已成为南京博物馆的标志,其美观感与艺术性不容置疑,更可贵的在于它的实用性,既可照明,又不会给室内带来污染,还可以依靠防风罩使灯不被风吹灭,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富有创新意识啊!
浏览历史长卷,感受文化熏陶。这些几千年前传承至今的珍贵文物,“记载”着古老的历史,那一件件做工细致的陶器,原始的炊具,错综复杂的布条花纹,还有那古韵十足的衣服,确实让我们很难想象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
博物馆的气氛是安静祥和的,又像是特地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文物“贵宾们”,我们都只是静静欣赏,心中的感慨,对美的赞叹,我们都记在心里。毕竟,这般全盘托出的文物大展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只想尽量多的记住文物们的讲述,记住长河般浩瀚深远的历史。
在观赏过程中,我一直与文物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我止步在一幅帛画前,这是一幅四川出土的帛画,据悉它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那细致入微的画笔,若隐若现的画面,极具中国特色的对称美,无不让我惊叹。讲解员阿姨说这幅画象征着天上,人间和地狱,虽说听起来有些迷信,但我听见帛画自己这样解释:在我这幅帛画里,有约定俗成的世俗观念,有一直流传至今的人情世故,画的尺寸有限,但画的意味是无限的,它要告诉人们的就是受难的人就像是在炼狱里挣扎,在克服一切之后*幸福安定的天堂。我听着帛画的解释,想着,这并非迷信,人的意志不正是这样磨砺的吗?这是信仰问题。于是,画的深刻内涵在我得细细斟酌后终被读懂,而它的感染力却意犹未尽。
在眼光缭乱之时,一件独具风格的文物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隋唐时的镶宝石金项链,在陕西省西郊李静训墓出土。这条项链的主人正是墓里的人——李静训,出生贵族的李静训深得外祖母北周皇太后的喜爱,却在9岁时不幸离世。这条金项链外观精致华丽,富丽堂皇,更象征着当时贵族的雍容华贵。这条金项链还具有波斯艺术风格,确实是一件中外融合的结晶艺术品,连我们的外教老师也“good,good”赞叹不已。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博物馆是载体的储存房,在博物馆里用心去观察每一件文物,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领悟,在领悟后聆听历史的回响。
我喜爱中国的文物,就想我爱中国的历史。因为它能告诉我,我生长的地方在很久以前是怎样的,让我们新一代继续将这份悠久而古老的历史发扬光大。
………【第十五章 并非空白】………
一个人突然走了。离开了。
就如同碳酸钠晶体在瞬间风化。水分子开始做着无规则运动,细小的白色粉末随风而散。不留痕迹。只是留下的人,还在张望。茫然而不知所措。
我似乎从来就没有设想过生活中会突然地就少了一个人。尽管我是热爱幻想的双鱼座,尽管那个人已经真实地离开了,但我仍然不愿去想。因而我只能留在原地等待。像初生的小兽一样伏在地上观望着新的世界。
那天中午电话铃响,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我到了。”
“你还没有跟我说‘我走了’,怎么能就‘到了’呢?”
“对不起。我怕我会哭。”
我分明已经听出电话里沙哑的声音并非磁场干扰。
“……”
可怕的沉默。
电话被挂断。十八秒。仅仅十八秒的道别。突兀得就像文章的开头那样。留下的,只剩下一脸冰冷的咸咸液体。竟有了一种“人成各,今非昨”的悲凉伤感。
朋友说:“日子还是要过的。”
我关起门来在房间里听狂傲的重金属,和着窗外电闪雷鸣以及那极其愤怒的倾盆大雨。光着**的脚,灰尘以一种绝不溶于水的姿态无奈地粘满脚底。空调的冷风固执地吹干了腿上的水滴,我感觉得到汗毛被冷风吹倒。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开空调的天气。我感觉世界似乎在瞬间只剩下我一个人,但地球仍然在自转公转,时间仍然在从容地流逝,日子依然要过。
只是少了一个人,日子还是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