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页)
国人能拼命,敢拼命,所缺少的,不过就是一个带头的而已。
在国朝,能够带头的,无非就是官员乡绅。在这个官本位的国度,官员,政府,朝廷,早就已经深入人心,无论人们怎么恨它,在关键时刻,还是不自觉的依赖它,信任它,听它的指挥,依附于它。
满清入关之后,多少城池都是官员士绅带头先投降,于是百姓们也就毫不反抗,跟着投降。而像是江阴,官员士绅带头不降,于是百姓也就死战全节。
在江阴典史阎应元等人带领下,举城不降,奋勇抗敌。前后长达八十一日之久,此役,十数万江阴百姓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靠着那座并不高大坚厚的江阴城,足足八十一日。清军死伤数万,而后城破,屠城,无一人降,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
正所谓: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一三四 白守备
董策看着这座残破的坚城,策马缓缓向前而行,心里若有所感。
他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大明朝那么多文人士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么?”
还是真正的士林风骨早就已经在他们荡然无存?只是把这个当成向上攀爬的阶梯?换了个主子,照样做官,照样科举。
……
新任弘赐堡守备指挥佥事白添福白大人亲自带人出门迎接出半里之远。
弘赐堡守备以降,尽皆在此,数十兵丁护卫在册,一根九尺高的旗杆上,上面写着硕大的‘白’字的认旗正在随风飘扬。
马车一路轧轧前行,毫不停顿。
远远地,白添福便是带着众人在路边跪下,董策一挥手,剩下的那些家丁便是纷纷打马而出,分散到了四周警戒。其实这个行为有些多余,毕竟在自己的地盘儿上,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但是刘若宰此行所谋不正,所行不端,心里自然也就隐隐有些发虚,莫名无端的就是担心,因此马车里的他看到董策这般行止,心里却是踏实了不少,暗自点头称赞。
谢鼎坤又给董策抢了一阵,恨得牙痒痒。
随着车夫甩出一个响亮清脆的鞭花,马车缓缓停下,整个队伍也随之停下。
刘若宰下马,他穿了一件儿五品文官常服,这会儿外面已经颇有凉意,因此加了一件黑色的大氅,只不过看去很有些陈旧了。董策等人也赶紧翻身下马,跟在他身后走到白添福等人面前。
白添福大声道:“末将阳和卫指挥佥事,弘赐堡守备白添福,叩见提刑按察佥事兵备道大人!”
刘若宰低头看了他一眼,淡淡道:“起身!”
白添福道了谢,站起身来。
董策站在刘若宰身后,也细细的打量了他一番,这位白添福守备身材高大,很是魁梧健壮,长的也不赖,留了短须,两道剑眉,一脸的英气勃勃。他年纪不大,也就是三十岁左右,正是一个男人精力最为充沛,身体处于巅峰的时节。
他穿了一件儿深铜色山文甲,胸口一个硕大的护心镜,腰间肚脐处两个成人巴掌大小的铜质虎头吞口威猛无比,分外的狰狞。这种起源于唐朝,和明光铠齐名,到了大明朝时期已经成为将官专用甲胄的铠甲,精致华美,却又有着极强的防御能力。使用的三棱形甲叶,甲叶细密,连接紧凑,比一般的铁甲要轻不少,但是防御力却还有过之。
董策瞧瞧他的山文甲,再看看自己的铁阀甲,忽然感觉自己有点儿村儿。
他身后站着十几个家丁,也是颇为的彪悍精锐,甲胄武器精良。
刘若宰此行选的第一站就是此地,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他当然不会告诉董策。这就需要自己揣测了,所幸董策向来很擅长揣测上官的意思,董策在来之前,也收集了关于此地的大量信息,心里明白了几分。
说起来,这位白守备白大人,也是此时大明军中的异类——当所有的军官几乎都畏敌如虎,只懂得欺压百姓的时候,一个仅仅只是履行自己军人卫国守家责任的将官,也就成了异类。
他是晋北将门世家出身,世代于此地为将,其先祖曾随成祖皇帝起兵靖难,后来官至大同左卫指挥使,可以说是家门渊源,绵延二百余载,与国同休。只是什么豪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