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页)
调工作开展得准确、到位,就可以起到“黏合”、凝聚作用,就可以在同心协力、井然有序的和谐节奏中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领导者,要想做出业绩是无法想象的。
对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体现科学性。组织协调不是随意的单纯经验性行为,而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必须围绕工作目标和任务,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做好包括协调目标、任务分工、措施手段、效果评估等内容的组织协调预案,正确地分解工作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二是是否体现严谨性。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妥善的组织分工,明确各自职责,把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各有关部门、个人,落实到具体环节,落实到具体任务,做到责任到人,各尽其职。三是是否体现统筹性。要着眼全局,全面考虑,总体把握,统筹兼顾,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实施合理有效的组合,使之发挥出最大效能。四是是否体现协调性。组织协调关键在协调,最关键的是要“争取领导,协调各方”。 “争取领导”,就是要多请示、多汇报,引起上级关注,争取上级理解和支持,列上议程,定期研究,具体指导。“协调各方”,就是要准确及时地与有关各方进行信息沟通,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和保护各方积极性,消除群体内外的摩擦和“内耗”,达到团结共事、协同动作之目的。
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途径。管理是多门学科知识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领导者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必须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专家人才往往只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比较精通,而要做到既熟悉业务又善于管理和协调,就不能只满足于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管理相关的多领域知识。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管理知识以外,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提高领导者组织协调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就是由无数的管理经验不断地概括、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领导者应当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并注重学习吸收各方面的成功做法,这样日积月累,便可以使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逐步完善和提高。
驾驭全局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驾驭全局能力是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善于全面掌握局势、指导工作的能力,是完成领导工作所必须并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所谓驾驭全局就是在战略思维的指导下,识大体、顾大局,讲全局、懂全局、谋全局,注重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将战略问题策略化、具体化。具体说,就是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未来与现实的关系,并抓住主要矛盾制定相应规划,实现全局性、长远性目标。
驾驭全局能力,蕴含着从全局的、长远的、战略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远看近、未雨绸缪,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能力;是善于抓主要矛盾,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对于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能够自觉地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把自己所在的局部看作是全局的一部分,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为全局形势的推进,贡献应有之力,体现应尽之责;另一方面又要着眼自己所在的局部,善于驾驭自己工作的小全局,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事业的发展。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总揽全局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整体与部分、上级与下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同时结合各自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提高全局驾驭能力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驾驭全局是党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立足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驾驭全局能力。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才能保障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驾驭全局的能力也是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履行好职责的必然要求。驾驭全局的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