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第3/4 页)
然有些波折,但是大部分田地的秋税已经收上来了。说是不日就将其中的一半,送到京师来——一共是十三万担。”
现在北方还没有到收割季节,但是南方天气炎热,秋粮已经开始收割。
在场的三个人全都怔住:“十三万担?有这么多?岂不是说,吴县能送给京师的,就有六万五千担?”
“朕是说,送进京师来的,就是十三万担!吴王给自己留下了十三万担!”
十三万担!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三个宰相都吃了一惊!陆望远低声说道:“去年国库留下的粮食,也不过三百万担!他一个吴县,一年就能结余二十六万担!”
东方啸鸣道:“其实也不完全是今年的结余,还有一些税收,是去年未曾收起来的,今年一起收起来了。他地方也没有结余十三万担,不过是七八万担而已。不过尽管如此,这个数目已经极其惊人了!这上面有具体数字,你们可以看!”
王同和看着陆望远,低声问道:“陆相熟悉民政,可还记得,去年前年,吴县一地的赋税收入一共有多少?”
陆望远道:“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按照人头收税,去年一年,好像只有六万担而已。”
陈良宇道:“皇上,吴县一年收入这么多,吴王殿下……是否……擅自加税了?”
陈良宇一句话,正敲在了三个宰相的心上。王同和道:“按照我朝法度,丁男授田一顷,也就是一百亩。每个丁男交税两担,也就是每一百亩地交税两担。”仔细看着手中的奏折,说道:“按照吴王殿下的奏折,吴王殿下今年一共收税十四万三千担,按照这个计算,吴县的耕地,应该至少有七百十五万亩!吴县一地,怎么可能有这么多耕地……”
东方啸鸣笑了一笑,说道:“其实吴县的耕地也没有这么多,不过吴王也未曾加税。绝大多数百姓,甚至还减少了赋税……陈相请看下面,吴王说得很清楚。我朝使用均田制,但是事实上,均田制已经名存实亡。说是每丁男授田一百亩,但是实际上,却往往不足三十亩。而吴县地处江南,人口相对稠密,更是连人均二十亩也不到。吴王殿下重新丈量田地,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东方啸鸣这话落下,陈良宇先闹了个大红脸。是的,他刚才只顾算得痛快,却忘记了,本朝的人均授田,根本不足的问题。
东方啸鸣继续说道:“吴县人均授田,不过是十三亩半罢了。吴王就以人均五十亩为基数,重新计算每亩地的赋税。这样算下来,每五十亩地需要两担赋税,而与之前相比较平摊下来,寻常人家,一个丁男一年才要缴纳七八十斤粮食做赋税,与之前相比较,竟然是大大减少了……而吴县的田亩之数,也不过三百多万亩而已,吴王并不存在虚报的问题。”
陈良宇默默不语,低头看奏折。王同和看不到奏折,当下问道:“那多出来的粮食……”
“全都是重新计算后吴县的大户拿出来的。”东方啸鸣冷笑了一声,说道:“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如果不是吴王这份奏折,朕还真的不知道,吴县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田地,集中在不到百分之三的人手中……百分之五十的田地,却只交百分之三的赋税,你说,朕的粮仓,能不空么?朕的普通小民,又该怎么活?”
听着皇帝这句话,三个宰相就已经知道,皇帝已经下定决心改革税法!
陈良宇已经将奏折看完,默默不语,将奏折递给了身边的陆望远。
陆望远盯着奏折上的几个数字,若有所思。
……
“王爷……您真的疯了。”说话的是刘琬,“居然一口气送十三万担粮食进京……您就不在自己手头留一点点?您说过,要留一点粮食和钱,今年冬天要兴修水利,还要备着明年的饥荒!”
想起这件事,刘琬还是忍不住要生气。没有见过这样的吴王殿下!头脑糊涂了!
东方归元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叹息道:“如果不是十三万担这么一个惊人的数目,如何能真正打动皇帝,真正打动政事堂?”
是的,没有十三万担,如何能打动政事堂?
刘琬叹气道:“是是是!只是……王爷,您不该手头一点都不留!您这实在是……太冒险!”
“粮食还是能收起来的,吴县最大的大户崔远志,还欠着咱们两万担呢。”东方归元冷笑了一声,说道,“孤王就不相信,他居然敢抗拒王法!他身后有人又怎么了,按照朝廷法度,他就该缴纳两万三千担的赋税!”
得介绍一下。虽然说吴王殿下奏折上写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