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根据10月4日在佛山召开的全省188县商团代表大会的决定,举行第二次罢市,同时在广州城内构筑街垒备战。在同一天,商团竟向庆祝双十节的游行队伍开枪,打死10余人,打伤和逮捕群众100余人,公开进行武装叛乱。
中###人身先事卒,坚决主张镇压商团叛乱。中共广东区委召开万人大会。中共广东区委军事负责人,即将就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在会上发表演讲,号召工农群众和广大市民组织起来反击反革命的挑战。中共方面还建议胡汉民把扣压的商团的1万支枪和300多万发子弹用来武装工人,这些装备再加上附近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卫军的3000支枪和黄埔军校的2000余名学生,足以镇压叛乱,但胡汉民优柔寡断,迟迟不采取行动,反助涨了商团气焰。
孙中山在中共大力支持下,最终在10月13日命令韶关警卫军及部分粤军昼夜兼程赶回广州。14日任命胡汉民代理革命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为秘书长,对商团采取行动。15日命令蒋介石为总指挥,协助胡、廖二人剿灭叛乱。当天,广州革命政府调动黄埔军校学员800名,工人和农民纠察队3200人,湘、滇军校学员700余人,吴铁城指挥的警察2000余人,交由蒋介石指挥平叛,仅经过半日激战,不可一世的商团即被彻底剿灭。
国共合作平定商团叛乱,打响了大革命高潮的第一枪,清除了广州革命政府的心腹之患,稳定了政局,为推动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也是蒋介石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在广大工农群众和市民的支持下,第一次独立指挥并打赢的战斗。当然他没有把账记在工农大众的头上,在他看来,孙中山指挥失当,胡汉民错误妥协,中共冒险,只有他是反击商团的英雄。无论怎样,平定商团的胜利,提高了蒋介石的威信,奠定了他后来作为国民党军事领袖,篡夺国民党最高领导权的基础。
平定商团叛乱后,坐镇韶关的孙中山先后两次来电,要蒋介石把当初扣压的商团军械的余下部分迅速运往韶关。但蒋介石又一次抗命不从。对于蒋介石的这一次抗命,孙中山非常气愤,在电报中责问:“此械兄竟以何用为最适宜?”并在最后一封电报中下令说:“所余300支枪,必即日运韶,以利北伐。”但蒋介石最终没执行。
在平定商团后,蒋介石抗命不从的性质与前一次不同。此时的蒋介石已非往昔,他已经拥有自己的军队——黄埔学生;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部分国民党的军事领域;已经准备自行其是——介入国民党的军事决策过程、扩充兵力。
蒋介石在晚年也没有对这次抗命行为作出过交代,谈及此事时,总是只讲平定商团的功劳,不讲拒运武器参加北伐的事实。1924年10月31日,孙中山在北伐没有取得战绩的情况下回到广州,13天后启程北上去北京,蒋介石头上的“紧箍圈”消失。
。 想看书来
黄埔建军
孙中山之所以北上去北京,其缘由是:1924年10月23日,出身贫穷自诩为孙中山先生信徒的直系将领冯玉祥、胡景翼等人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的北洋政府。10月28日,冯玉祥等将领又发出召集和平会议的通电,提出按照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建立新政府,欢迎孙中山北上任新政府的领袖。11月1日,冯玉祥又致电孙中山:“一切建国方略,尚赖指挥,望速命驾北来。”被冯玉祥将军等推出来主持北洋政府工作的皖系军阀段祺瑞也派出代表许世英专程南下广州,迎接孙中山北上。
当时在“中华民国”的大旗下,在革命原则上,能不通过战争实现中国北方和南方统一,将中国建设成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益于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好事。孙中山于是同意北上。11月4日,孙中山命胡汉民留守广州,任代元帅,任命谭延辏е鞒执蟊居�捅狈ゾ�隆�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主张速开国民会议和废除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3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及随行人员汪精卫、邵元冲、陈友仁、李烈钧等登上永丰号军舰,在苏联军舰“波罗斯基号”的护航下前往香港,途中他最后一次视察了他视为“掌上明珠”的黄埔军校。
轮渡缓缓开动,从东郊码头驶向广州东南方向的黄埔区长洲岛。孙中山记得,半年前初夏的珠江,一泾汪洋,水云连天,6月16日他就是沿着这条航道,乘坐“江固”号军舰登上长洲岛,宣布这所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的。他记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