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所宣扬的目标,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民生主义所宣扬的目标,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以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分化的对立。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从创立兴中会以来政治思想的巨大发展,也是他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显示了广大农民对于获得土地的希望,体现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所领导的革命是一场争取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政纲。它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生活改善的愿望,因此,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而且把许多革命力量联合了起来。它成为了当时革命党人的战斗口号,成为了团结反清力量的鲜明旗帜,在动员和组织革命群众,团结和发展革命力量,推动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斗争的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对亚洲一些从事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就曾说过:“在青年时代,阅读过三民主义……我受到孙逸仙博士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的鼓舞。”
烽火遍神州(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都掌握有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人民大众要挽救祖国的危亡,只有拿起武器,采用武装革命的形式。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最先进的一点,是他在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泛滥之时,就揭举起武装起义的旗帜。此后他一直把武装斗争放在重要地位,始终坚持武装起义的正确道路。同盟会成立不过一个多月,孙中山就离开日本赴越南、南洋各埠建立同盟会分会,筹款和参与起义的策划。这年秋冬之际,孙中山和黄兴、章炳麟等同盟会领导人一起制定了中华国民军政府的《革命方略》,它由八篇文件组成,专供各地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时动员群众、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和指导对外关系之用。《革命方略》的制定,显示了同盟会和孙中山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的巨大决心。
果然,1906年12月,在湖南、江西爆发了同盟会会员领导的萍(乡)、浏(阳)、醴(陵)农民、矿工、会党大起义。起义军定名为中华国民军革命先锋队,龚春台为都督,蔡绍南为左卫都统领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都统领兼钱库都粮司。起义爆发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革命军在10日内迅速发展到三万人左右,一度控制四、五个县,震动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当起义消息传到东京时,在同盟会中引起了颇大的反响,会员们纷纷要求回国参加战斗。孙中山也认为“时不可失”,他和黄兴立即派宁调元、杨卓霖、胡瑛、孙毓筠等会员,先后分别赶回国内,赴苏、皖、湘、鄂、赣、粤等省发动起义,以图响应。但萍、浏、醴革命军由于仓促起事,准备不足,起义后又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在数万清兵围攻下,英勇奋战20多天,终因孤立无援,于当月下旬失败。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和会党领袖冯乃古等人被捕就义。
声势浩大的萍、浏、醴起义,表现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显示出农民、工人及其他的劳动群众对清朝统治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一触即燃的程度。清政府了解到同盟会是这场大起义的策划者,便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1907年3月4日,孙中山被迫离开日本赴越南。不屈不挠的孙中山到达河内后,立即在甘义达街61号设立了领导中国西南武装起义的总机关,准备就近擘划广东、广西和云南三省的起义。孙中山之所以选择这三省作为起义地点,是认为这三省地处边境,群众基础好,易于发动,地域宽广,便于迂回作战,而且从国外输送武器和人员比较方便,“容易得到海外的接济”。他计划先夺取广东,次取广西、云南,然后就可占领南部七省,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各省也会纷起响应,这样便能实现夺取全中国的革命目标。
1907年4月,孙中山为便于牵制清朝军队,决定在广东西部的钦州、廉州(两地现均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部的潮州、惠州四府同时起义。他派出胡汉民往香港做策应工作,函召在东京的黄兴南来协助,并亲自在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积极地进行组织起义的准备工作。5月,孙中山又派黄兴、胡毅生分赴清军郭人漳、赵声营中鼓吹革命,策动清军起义,并委任广西三合会党首领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领导钦、廉地区的军事行动。这时被孙中山委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的许雪秋也在岭东一带的潮州、汕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