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的、原汁原味的陶冶,是莫大的享受和幸运。
碧绿的水中,一左一右,两只羽翼未丰的鸳鸯,闯入眼帘。邂逅这样一对宝贝,不引出话题都不行。有的赞美它们好乖,有的羡慕它们好自由,有的祝愿它们要一直这样快乐。记得在米亚罗杂古脑河中,也曾见过一对悠哉游哉的鸳鸯,差不多成年了,有花花绿绿的羽毛,非常漂亮。
两个挑夫,担着水泥,一前一后,一步一顿地上山。是在神女峰步道上遇到的。他们是这步道修建者当中的一员,负责运送原材料。一条公里的步道,连接着海拔800多米的神女峰。现在通行的只有公里,剩余的正紧张施工。
趁他们歇息,跟他们聊了几句。得知其中一位还在生病,另一位撇下家中无人照料的老母亲,都是为这步道而来。要赶在春节前完工,让游客能畅登神女峰。
挑夫们额头上流淌的细汗。他们憨厚可掬的笑容。他们纯净如水的眼神。他们一张历经风霜的脸。他们露出的两排烟熏的黄牙。是多么生活而又生动的细节。慢慢地,挑夫们,背影远去。我伫立红叶林下,看到了一幕比红叶更美的风景。
三只个头不大的野猴,其中两只在树上,一只在树下。树下的正抓手挠腮,目不转睛地仰望树上。也不知为何如此专心。还是我们的惊叫声使它有了反应,转瞬间又敏捷地上树了。
幽深秀丽的峡谷,优良完美的生态,引来了多年难觅踪影的野猴。有山有水,有花有果的滴翠峡,是它们生息的家园,更是温馨的天堂。它们来了,也不想再离开。这峡,因了这些野猴,一下子活泼了起来。原本静态的山和树,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告别木讷,从此动容。
4.大昌古镇:消逝与新生
长江的支流大宁河上,诞生了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风景与三峡有异曲同工之妙,俗称小三峡,全长50公里。单面游览要3个多小时。
大宁河的支流马渡河上,又诞生了三撑峡、长滩峡和秦王峡,风景又与小三峡惟妙惟肖,被命为秭妹峡,俗称小小三峡,全长仅5公里。峡虽短却依然秀美,岸边的导游牌上,将“小小三峡”的英文译成“Mini ……Three Gorge”,我以为,是极为贴切而有趣味的。
小三峡的东岸,便是大昌。远观,一幢幢新楼,像是在一片水域中拔地而起。均为仿明清建筑。有规划,有特色。是我见过的最大气的移民新镇。
噼哩啪啦,一阵清脆的鞭炮声。中午时分,以为是镇上某户人家办喜事,一打探,才知是欢送新兵入伍。
挥手,别离,泪光闪烁。这样的场景,忽地勾起我与之雷同的往事。那年,也是离家去军营。那年,也是十二月,寒冷的冬天。那年,也是稚气未脱的脸上长着几粒青春痘。那年,也是强忍泪水,佯装出自己少年似的坚强。
坐电瓶车粗略地逛了新镇,便来到古镇。眼前,列为重庆十大古镇之一的大昌,已是搬迁复原后的古镇了。古镇很小,从东到西,或者从南到北,一眼望尽。“一灯照全城,四门能通话,堂上打扳子,户户能听见。”便是这“袖珍古城”的真实写照。玲珑般的古色古香,有点童话中古城的味道。城内,青砖黛瓦,白墙飞檐。明朝的石板路,清代的房上瓦。屋宇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精巧别致。
南门城墙上有一棵附生的黄桷树,跟随远古的墙,从历史中走来,泛着今朝的绿。那墙与树,经过了风雨,顶住了雷电,早已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仿佛:那墙,是男人;那树,是女人。两人紧紧相偎,永不离分,在为世人讲述着一段传奇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三峡工程的兴建,使旧的大昌消逝,新的大昌重生。对于历史,对于过去,对于文物,对于古迹,人类没有忘记,也就意味着没有背叛。
消逝与新生大昌古镇,以及被长江水淹没的许许多多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地方,都曾经历或将经历这样的轮回。
5.飞走的贝壳鸟,飞不走的怀念
晚上,在巫山县城闲逛。
旅游用品商店里,一对贝壳鸟,让我份外眼熟。我也有过一模一样的两只。就这样,记忆轻而易举地闪回
2000年6月15日,海南的“天涯海角”。海风一刻不停地吹着,稀释了头顶烈日的温度。我一边欣赏湛蓝的大海,一边看那些操着半生不熟普通话的男女老少,在如织的游人中来回穿梭,不厌其烦地兜售源自大海的宝贝修长的海螺、洁白的珊瑚、五彩斑斓的贝壳,用玳瑁加工制成的手镯……晶莹的,玲珑的,奇形的,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