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不莱梅全部包括进来。虽然修建铁路的受益人大多数是富人,但是这种按照法国方式修建的邮政系统使整个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当然这些为了征服距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集中体现在邮费上。1614年,从法兰克福送到柏林的邮费相当于当时一头刚刚出栏的肥猪的价钱。
资本主义既重视经济上的成功,又重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与中世纪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大相径庭。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精神逐渐摆脱了中世纪思想的桎梏,开始从加速中寻找好处为己所用。资本主义精神崇尚灵活和速度,僵化缓慢的速度并不能带动经济上的进步。16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邮政服务速度爆发了一场新的革新,在这场革新中商人在完善邮递网络、规范邮递时间和协调线路建设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渐渐地商人开始受到国家政权的垂青,他们要求继续增加和协调邮政线路,提高信件邮递速度和信息传递速度。商人们知道“缓慢”会带来危险,为了减少损失避免破产,必须提高工作速度。
帝国邮政以商业信件专用的邮递时间为标准制定了邮车的进度表,负责人员要求邮车业必须加快速度。1490年的梅明根编年史里有一段记载:“邮车必须每小时行进一里,在当时即使骑马也需要2个小时。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扣邮差的工资,因此邮差不得不拼命赶路。”
另外帝国邮政机关学习了商业信函中的做法,要求邮递员填写邮政日志。邮差必须随时填写自己的行为,就连日志封面上的文字也与商业信函邮递日志大致相同,意思大概是送这袋信的邮差必须夜以继日地前进,邮包里的信件非常重要,邮差不能浪费时间。快!快! 快!到了17世纪初,欧洲有很多国家的邮政机关为了加快邮递速度也开始制定规定。1623年,图恩和塔克西斯家族经商量最终确定,邮差在2小时内把信件从一个邮局送到另外一个邮局。1614年,约翰内斯·西格蒙德(Johannes Siegmund)颁布了巴登…普鲁士邮差条例,条例规定加急信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送到,邮差还要认真填写邮递日志。由于邮政线路和邮差人数不断增加,现有的邮政网络可以及时向人们提供消息,即使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人们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信息。从威尼斯经奥格斯堡到安特伦普的路线在当时是一条主要的邮政干线。17世纪初,每年有52班邮差活跃在这条线路上,他们把信件从这里送到世界各地。当时对邮差要求非常严格,邮差必须遵守秩序,做到迅速、准时。17世纪中期出现了固定的邮政业务,规定了邮差出发的时间。1634年的一份文件上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在从法兰克福经巴黎到巴塞罗那这条线路上,邮差每个星期一早上8点出发。随后欧洲各国的邮政系统也进行了扩张和升级。据记载,法兰克福和巴黎几乎每天都有前往世界各地送信的邮差,从挪威的北角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也毫不例外。从近代开始的那一刻起商人们就开始借助“加速”的作用为自己谋求名利。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 城市时代:加速的开始(11)
印刷速度的提高
加速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运输领域,还广泛存在于其他经济领域,如生产领域。从理论上来讲,中世纪末和近代初期新型劳动工具投入生产领域,工作安排更加合理,手工匠的劳动速度也不断加快,因此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和盈利幅度都应该相应提高,但是现实却并不是这样的。手工匠们还没有形成速度的概念,另外手工业行会还要求工匠们不要去获利,能养家糊口就可以了。行会必须保证所有会员都有工作,都有饭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行会开始想方设法排除行业内部的竞争。因此,手工匠们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不会想方设法加快速度和降低成本。行会还禁止手工匠擅自扩大生产规模,其章程中规定了学徒和织机的上限,甚至连工作时间也有相关规定。1412年,大商人、矿主瓦尔特·克赖辛格(Walter Kresinger)打算在科隆的一家缫丝厂里安装一台缫丝机,这样可以把生产效率提高25倍。但是当时市政府受到行会的控制,立即要求克赖辛格关闭机器,因为机器会导致大量缫丝工人失业。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行会依然遵循传统,杜绝一切技术革新。只有当现有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或者提议者和出资人都不是行会会员时,才可以采用新技术或新方法。例如,16世纪在矿山中安装畜力或水力提升机的主要原因是矿井过深,人工排水不方便。当时木材短缺,人们为了节省木材,冶炼矿石的时候先用捣矿机将矿石捣碎,这样做的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