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此时不捞,更待何时!他想寺仓里堆满了本地特产黄金小米,与其放陈了霉变,不如变相拿出来换钱,便想也在寺内开一家饭铺,和秦掌柜唱唱对台戏,看谁赚的钱多,看谁的能耐大。他深知寺方不便出头露面,必须找个代理人才行,便物色了一个“坐地炮”当掌柜,拨出一拉溜东厢房做场地,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韩家粥店便闪亮登场了。
粥店专门经营小米粥,粥熬出来又黏又稠,黄灿灿,香喷喷,诱人胃口。再加上点白糖,堪称人间美食。当地人认为大米性凉伤胃,小米性暖养胃,加上口味和习惯的关系,所以小米粥比大米饭更受欢迎。
韩家粥店与秦家饭铺比邻而居,东西面对,两家难免争顾客,抢生意。秦掌柜及其后台已经赚足了銀子,早已志不在此,强劲对手的出现正好掩护自己撤店出寺。所以,他不仅不生气,反而暗自高兴。
每当新方丈数着粥店送来白花花的银子,嘴巴合不拢,眼眯一条线,心中乐开花。正应了一句俗活:“出家人不爱财—一多多益善。”
此事做得极其机密,知情者不过参与者三四人,不知何人放水,竟然走漏了风声。这天,粥铺前出现了一首竹枝词:
小米粥
大米干饭小米粥,
对门各自有千秋。
你的老板红缨帽,
俺的老板是秃头。
这首诗很恢谐地点明了 “大米饭”的后台是贪官, “小米粥”的操盘是和尚,活画出他们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相国寺乘人之危 大发国难财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全城。人们深深叹息:四面八方,天罗地网,都把百姓当成唐僧肉,趁着天灾人祸争着咬一口,如今连六根清净的和尚和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也来插一嘴凑热闹,这个世道看来是没救了!一些过激的灾民甚至向粥店吐口水,扔砖头,发洩愤懑之情。
新方丈此次心中笃定,“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他想事情闹得越大越好;越出格越好,自然会有人出来收拾残局。
开封道台因为上次新方丈精心策划,鼎力相助,使他度过难关,一直心存感激。现在听说相国寺粥店出了麻烦,觉得投桃报李的机会到了。没等寺方言语,便挺身而出,主动出击。他以开封府的名义发布公告,宣称相国寺内粥店确系民办,正当经营,薄利多销,济世救民。近有不法之徒寻衅生事,上门捣乱,神人共愤,忍无可忍。本府护民有责,惩恶扬善,兹着军民人等一体维护良善,凡无端滋事者,依法严办,决不宽贷云云。
他又出动大批衙役抓了几个捣乱的灾民,押到寺前戴枷示众,暴晒三日,杀鸡嚇猴,运用高压威懾手段将百姓不满的怒火扑灭。
事态很快平息,粥店照常营业。新方丈认为设有内鬼,引不来外患,首先外松内紧,严查寺院内部,借机清除异己,把几个心怀不满、爱发牢骚的和尚关押起来,私设公堂,滥用私刑。不肯屈服的,有的被他逐出寺门,有的被他加个罪名送到官府治罪,一个个被他治得服服帖帖。又应了一句俗话:“和尚打伞—一无法(发)无天。”
方丈和菩萨
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人们逐渐识破了新方丈“貌似忠厚,内怀奸诈”的真面目,私下对他的非议越来越多。
这天清晨,寺门紧闭。过路的人发现山门当中新贴了一首竹枝词:
方丈画像
堪笑诵经学坐禅,
不供父母不耕田。
口中常道无诸相,
终日难忘是租钱。
这首词相当客气,点到为止,用调侃的口吻只说他多了点经济头脑,少了点菩萨心肠,充其量不过是个锱铢必较、爱财如命的方丈,不像个佛门弟子,而更像个商人。但是别轻看这首竹枝词的作用,它像一条导火线,点燃了人们对披着宗教外衣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所谓和尚的怒火;它又像水库的闸门 ,一旦打开,飞流就会倾泻而下,关于新方丈的各种传闻也像洪水一样泛滥开来。
那些飞短流长就不那么宽容了,把他描绘成五毒俱全的恶僧:
有人说:“这方丈出家前就是个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二流子,把家产败光了,才遁入空门。”
有人说:“他刚入寺时手脚也不干净,经常偷功德箱里的钱自肥。”
有人说:“他后来忽然开窍,伪装老实,办事勤恳,逆来顺受,巴结逢迎,骗取了老方丈的信赖,逐渐赋与重任。”
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