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从非洲到中国的通道是一直存在的,而不是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也就是东亚地区受到外部影响是个无须论证的事实,中国人起源要经过中东,中国早期的文明同样要得益于中东地区。假如你反对中国文明受到外部影响,是你必须拿出证据以说明这样的一条人类通道是如何突然中断的,而不是我需要拿出证据证明这个通道的存在,因为我认同从非洲到中国的通道一直存在,并且DNA已经潜在证明了这样的通道是存在的。我最初做这个研究的时候尚不清楚这些DNA测试情况,可以说我们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里不谋而合,这并非偶然。
假如说许多人曾经考虑过来到中国的人们经过中国西北,也就是通过中亚,那么这本书是在承认这条通道的情况下使人们开始考虑其它更多的途径,比如从中国西南方的东南亚,还有中国南方最接近赤道地区的群岛,甚至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这些都可能是“再分配”时期加入中国文明序列的分支和源泉。我们可能涉及这样一个话题,“南岛文化 ”之于中国古代文明远比我们曾经猜想的影响要深远。以前中国的南岛文化研究仅限于中国福建与台湾等东南沿海,现在我要说,或许我们应该继续扩展我们的眼界至更深入的中国南部与东部甚至北部所有今天的沿海地区以及昨天的沿海地区。
台湾学者凌纯声曾经提出过一个“亚洲地中海”概念,指的是印度洋北部到中国南海、再到东海、黄海、渤海所有涉及的沿海岛屿和大陆。我也对这一区域非常感兴趣,由于这是一条南北有很大差距的斜线分布,所以这一区域牵涉到我们上面讨论的由于冰期而引起的南北“伸缩”,同时这一区域的东西跨度,也牵涉到从西到东总的文明流向问题,它也恰好涵盖了部分东亚的“南岛”地区。这一区域是值得继续关注的热点,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区域。
大约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开始融化,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巨变。积聚在北方的冰帽融化为海水,一些高山与陆地从冰雪中浮现出来,但海平面在上升。从那个时期到今天,海平面发生激烈波动,其幅度大约在200…150米上下。所以,在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年代(中国大约9千年前,中东为1万年前)与今天的地理环境有很大不同,某些差异可能大到难以置信。简单地说,今天中国的东部地区凡在地形图上表现为绿色的部分都曾经被浸泡在海湖沼泽里,陕西、河南、四川这一带的山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是中国的“沿海”,山东地区的泰山附近曾经是一片海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那时中国西北地区以及山东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1000多米的泰山也一样使人们非常之安全,他们不常受到海潮波动的威胁。
这个事实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波动”可能曾经使这个世界面目全非。今天世界上一半的土地可能曾经是海,这个现实不仅改变了世界的交流方式朝向与水抗争的特点,而且改变了东西方交流的“道路”——某些文明交流道路缩短了,比如东亚与中东的交流很可能在某些时期(假如使用水上工具或对于那些沿海而行的人们)就缩短了一半的路程,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他们或许甚至可以驾船直接在印度“平原”上航行,然后到达两河流域南段,当然这个方向相反也成立。
从化石断裂代带说起(2)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个事实,并非所有的时期东亚都被泡在海里。新石器时期的人们比我们更幸运地观察到过“沧海桑田”的景观!甚至挪亚的传说也可借助这个现象进行研究,到底那是一场突然而至的海啸,还是一次海平面快速上涨的过程——从挪亚一家仍然有时间打造船只的推论看,似乎海平面上涨更有可能。
保守的人们认为,航海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以为远航是2000年内的技术,美洲是欧洲人“发现”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人类由于在以往的年代里缺乏文字记录,所以对很多事情失忆,这歪曲了“史前史”的原貌。新石器时期太平洋上彼此隔绝的许多岛屿上居住着人类,假如没有航海工具的存在他们怎么可能存在。另外,在大约5000年前中国大陆就与200公里之外的台湾海峡有广泛的联系,假如他们之间不是靠稳定成熟的航海工具,怎么可以达到频繁的交流?
带着诸如此类的疑惑,我找到一本在全球具有影响的书籍《古代中国考古学》,本章的思考将以此书为主要参考,并以他的著作为前进的脉络。
闻名天下的北京猿人由于时间已经超出了第四纪冰川,所以不可能与中国人有关。DNA技术业已证明了这一点。
但北京山顶洞人可能还有疑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