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考古证明周人在生产力上也远远超过周围的文明:“张家坡出土的新材料足以证明,周在伐商之前,就已达到了比当地……的文化高得多的水平” 。很值得追究他们的根源来自哪里,他们是凭空就发达了还是有通往文明核心的神秘通道?商为什么没有抑制住他们?或者我们更需要问:商为什么更落后了呢?也许,这个问题依然要从交通工具上的革新发展来要答案,比如马匹的广泛使用是否对于这个改朝换代产生了作用,而其中的一个族群使用了他们另外一个族群没有使用他们,就足以造成很大的差别。
周替代商是一个内陆战胜海洋文化的例证,考虑到周已经在陕西附近发展了很长时间。尽管商周之间存在密切的姻亲关系,但集团利益压倒了一切。周之取代商很可能还有其它我们没有观察到的环境外因。
周人与商人文化上既统一又有区别的事例在卜辞方面得到展示。周人也占卜,并且记录于龟骨。“但在几个方面,其与殷人卜辞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它们非常小:最大的字长8毫米,宽5毫米,不过最小的字仅长、宽各1毫米,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其次,卜辞中的月相词语,清楚地表明,被用于占卜的宗教历法是太阴历,这些月相词语颇有特点,殷人的甲骨文中没有这项词语。再次,卜辞的内容,是关于发生在周王朝朝廷中的事件及祭祀活动。最后,其甲骨整治和钻凿形制与殷人的大不相同。”
这些特点显示出,周与商之间不仅在文化上分道扬镳了,而且各自大有戒心,比如字刻得那样小,恐怕就是不愿意让人轻易发现。一个直觉是,即便商周同宗,周朝统治者也发展了新成员,否则他们为什么连宗教历法都不同了呢?
天文历法引出的秘密(1)
据说古代全球人都使用“太阴历”,周人就使用了“太阴历”。至今依然有几十个国家与地区使用“太阴历”,这就是###教国家,或许我们该说阿拉伯半岛的人们对于“太阴历”更执着一些。“太阴历”的使用主要是因为农业的方便,它来源于“朔望月”的周期。
“朔望月”是个重要的天文概念,意思是:月球轨道中月球与太阳或地球处于同一直线的两点之一。“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黄经差等于0度,这时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亮;“望”时黄经差是180度,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满月。连续两次“朔”或“望”之间的时间叫一个“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 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并非统一的“阴历”,只周朝使用了“阴历”。据说对于商朝的历法使用情况专家意见比较混乱,认为使用了阴阳历,但阴阳历中也包含了“朔望月”的太阴历。夏朝的历法还并不十分清晰。无论如何古人的历法一定与“月相”或“朔望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朔望月”本身可能有着恒久统一的政治意义。
在远古,一种新的历法改革或启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甚至某些民族会赋予历法以特殊有政治或历史意味的名称,比如###国家使用的“太阴历”实际上就被称作“迁徙历”(所谓“希吉来”),以纪念他们历史上的重要迁徙: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率穆斯林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
中国是否也会发生类似的历法改革的命名事件呢?非常碰巧的是,“夏商周”与朔望月之间产生了一个奇特的关联。
“朔望月”这个天文术语在英语里为“syzygy”,拉丁语为“szygia”,希腊语中为“suzugia”,几种外语之间变化很小,从读音与拼法上都能看出来十分古老。他们的音节如此明显,很有东亚的语言意味。很明显“朔望月”在汉语中是一种偏于意义的表达,假如说它来自一种外语,那么我们要说它是一个“意译”,而不是“音译”,这很明显。“syzygy”的另外一个词义是“联合”、“会合”。
要么是太巧合,要么我就这么简单地找到了夏商周三代的姓氏来源,并且同时说明了他们的关系性质“联合”:
“Syzygy”三个音节的发音“sizidVi ”恰合中国的夏姓“姒”(si)、商姓“子”(zi)以及周姓“姬”(ji)!
并且,其先后顺序竟然与夏、商、周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
是夏商周为同时存在的一个结盟联合体,还是他们以此庆祝从不同道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胜利“会合”呢?还是,夏商周三代到达中国之后就签定了一个“轮流坐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