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面圣,无疑是将自己的权利全部都交还给朝廷了,这也算是一种表忠心的手段。刘晔若能说服马腾进京,那么就等于完美的完成了皇帝所交派的任务了。
至于具体如何去做,刘轩没有询问,毕竟那说客的手段,除了要提前在胸中有个大概外,大多都是要看当时情况而临场发挥,你眼下问的太详细也是无用,所以还不如不问,好表达出自己对刘晔的信任。
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刘轩问的都是刘晔以前都做过些什么,在老家学习的时候有交了什么好友,同时又问了问东南之地的一些风土人情,随后又问了问那地方的政令施行的怎么样,当地人的生活情况又是怎么一个样?
一番胡天海地的闲扯之后,刘轩这才叫刘艾领刘晔下去,他自然不晓得,一离开宫门,刘晔就回头瞧了瞧那高大的皇城宫门,轻轻感叹了声:“汉室中兴有望。”
他这句话本来声音极小,离得三步远怕是就听不到他有说话,但是刘艾就在身旁,加上刘艾这人旁的优点没有,这耳朵却是极为好使,闻言不免转头瞧来,暗自奇怪刘晔为何会有这般判断?
因为自打刘晔进境,刘艾就对这个年轻人颇多关注,经常邀他过府饮宴,期间也谈论了不少天下大事以及对政事的见解,当然刘艾也承认这种做法多少也是想要考校一下这个年轻人的才学。
最后的结论让他很是开心,觉得这年轻人绝对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尤其还是刘氏中人,光武嫡派子孙,甚至刘艾觉得刘晔可以成为中兴汉室的一代名臣。
同时,这般怀有大才之人,一般眼光也是颇高,虽然刘晔没有直接评论过朝中诸公,但是刘艾还是能够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心中,无论是对于当朝三公还是对于目前手握实权的一些诸侯,评价都不是很高。
却没料到今日不过才与皇上聊了没多久,就有了这么高的评价,心中好奇下不免就追问了一番。
刘晔的回答倒也简单:“陛下雄图大志,而且又很是实际,适才所问虽然不甚起眼,所于治国有大用。”
毕竟你得先知道那地方的情况,究竟出了些什么问题,才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
而且刘轩问他老家那边,自然就是想要将朝廷的势力扩展到那个地方——而在那之前,西北之地就不谈了,关东诸侯也不可能轻易的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要对付的人可并不少。
刘轩会问那些,自然是对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有着充足的信心。
当然若只是如此,他也不会觉得刘轩就是一个明君了,真正起决定因素的还是这段时间里他亲眼所见的一切。
刘晔来的这段时间里,恰好赶上六部改革,人口清查以及大肆鼓励耕种和开垦,在这么一个混乱的时期和目前这种尴尬的环境,皇帝没有一味的加强军力,而是从民生着手,可见这位新君并非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冲动之人。
而六部改革,也可以瞧出新君要收拢朝廷大权的意思——而只钦点了户部侍郎一个职位,其它位置则让朝中老臣选出,也看出来新君并不是那种急于求成,沉不住气的人。他懂得适当的放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这一点来看,这名年轻的天子已经是个合格的皇帝了。
但若只是如此,至多也就给汉王朝续上几年命,苟延残喘个十几二十年罢了,接下来依旧免不了陷入大乱。
真正能让刘轩得到刘晔看重的,还是刘轩对兵事的看重以及对现有不合理的军备制度进行的改革——而且雷厉风行,丝毫不拖泥带水。
这些事情综合起来,刘晔才会给出这么一个评价。
如果说一开始进京是因为朝廷征辟,不好拒绝的话,此时他才真正的有要在朝廷中一展才学,匡扶汉室使得汉王朝重新崛起的想法。
这些话,他都没有与刘艾说,毕竟这些话要是说出来,恐怕会惹得这位汉室宗亲大大的不满,可能还会惹来这位宗正的厌恶,刘晔虽然年轻但却并非不通世故的人,这些话还是烂在肚子里比较合适。
只是刘晔怕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这边心中评价了刘轩一番,那边刘轩也在评价刘晔。
“的确是人杰,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这等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刘轩笑了笑,对着旁边的荀彧又说了句:“抽个时间与那刘子扬多聊聊,问问他识得不识得什么有才学之人。”
荀彧听到皇上这么说,不免好笑道:“有才之人,哪里这么容易就遇到的?”
刘轩却挥了挥手:“不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才学之人自身也是颇有傲气,非同样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