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小结、心得、记录、报告等等,各种文书材料堆满案桌,所有中英文打字机一刻不闲地运作着,将中文翻成英文,将英文翻成中文,上报下达。还有战俘及其亲属们的来往信件,多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都要一封封地检查,一是防止战俘寄出的信中有泄密现象和攻击性言论,二是需要通 过书信掌握战俘们的思想动向,摘抄、汇编,供领导和专家分析研究。会议接连着会议。不同意见的争论常常达到白炽化的程度。同样一种现象,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有一种意见认为: 国内战争中教育俘虏的方法,不适用于朝鲜战场对外俘的教育。国民党士兵大部分是从穷苦农民中抓丁入伍的,有自发的翻身要求; 当了俘虏后,经过一次诉苦教育,看一场《白毛女》话剧,就可以启发阶级觉悟,掉转枪口成为革命战士。而美英战俘则大不一样,他们即便受剥削受压迫,日子也不见得比黄世仁、穆仁志过得差; 何况,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信仰都不相同,他们没法适应东方人的生活方式,要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放弃原有的世界观,跟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唯一的希望只在于早一天结束战争回国回家过和平日子。我们的工作重点应当立刻转到争取和平这个目标上来,才能求同存异,事半功倍。
另一种意见完全相反: 革命领袖教导我们,共产主义思想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进行灌输教育。敌军工作是第二条战线,理应采取进攻姿态。眼下发生的一切不良现象,原是我们政策上过分宽大造成的后果。我们宽大无边,少数反动分子才敢爬到我们头上来屙屎拉尿。当务之急,是加强专政措施,给极少数害群之马来一点辣的,他们老实了,多数俘虏才可以安心学习。工夫花下去,自然会见成果……事态的发展超出意料,就在热烈争论的时候,好几个中队同时传来了战俘逃亡的惊人消息……
第58节
逃亡的战俘中,几乎都是美国人,大多数恰恰不是“反动分子”。奇怪! 从鸭绿江边到“三八线”,按最近的交通路线计算,也有好几百公里,你一个美国俘虏长着蓝眼睛高鼻子,不通朝鲜话和中国话,不带干粮,凭着两条腿,怎么有可能跑到南方去呢? 逃跑的战俘一个个被各地部队和朝鲜居民抓了回来。也有的经不起冻饿,又自动回到了战俘营。少数回不来的,也只有一个归宿,便是抛尸荒野。
对付这些最受不了约束的美国人,简直无可奈何。有的逃了一次给抓回来,没过几天又逃第二次,还是给抓了回来。抓回来也无所谓,反正只关一周禁闭,写个保证书就出禁闭室; 认错态度好,还可以提前释放。
有一名中士,当过侦察兵,身体棒,相信自己有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有把握逃回朝鲜南方。结果溜出战俘营后,在山沟里转悠了十来天,还是朝鲜民兵给揪了回来。回到原来中队的时候,伙伴们见他衣服破碎,蓬头垢面,整个脸膛瘦得脱了型,活像个野人,都吓了一跳。中队干部利用晚点名的机会,让他现身说法。 讲一讲自己的逃跑经过。好给大家一个教训,不要步他的后尘,再干这种自讨苦吃的大傻事。中士乐于扮演这个“反面教员”的角色,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地讲述起他如何昼伏夜出摸索南行,如何与黑熊遭遇,如何偷挖山薯、摘野果、掏鸟蛋、捉溪蛙充饥,如何被三个带枪的美丽姑娘发现,不得不束手就擒……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好像在讲好莱坞电影《人猿泰山》的故事,战俘伙伴们都听得一愣一愣的,还为他鼓掌叫好。“反面教员”的作用没能起到,反倒竖了一个“正面英雄”的形象。
弄得中队长和翻译都非常尴尬,只好中止他的炫耀性自述,将他送进了禁闭室。明明是无望的逃亡。为什么非要逃亡? 讯问的结果,答案大同小异: “伙伴们纷纷传说: 你们对我们强制洗脑,说明下决心要同化我们,不让我们回国了,不逃跑怎么办? ”“我想家。 太想家了。”“我已经绝望。”
“我别无选择……”也有俏皮的说法:
“与其死于苦闷,不如死于自在。”“我想出去散散心。”
“我渴望创造奇迹……”
值得重视的是,这些回答,并非“串供”的结果,更非“逼供”的产物,为什么“口径”与基调会如此一致? 这一现象,引起了战俘营主要领导人深深的思索……
夜半时分,又有一名美俘企图逃跑。警卫战士在喝令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对空鸣枪以示警告。
这不该响起的枪声,悠悠地回荡在鸭绿江畔的山岭间,久久地回荡在战俘营领导人的心坎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