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古城逸事
□ 谈歌
“延安杯”征文作品专栏
龙粥
粥。字典上的解释:即用米、面等煮成的比较稠的半流质食品。老百姓的解释:多放水,少放米,熬出来的东西,叫做米粥;用面熬出来的,叫做面粥;用豆子熬出来的,叫做豆粥。北方有些地方叫做稀饭。那年,谈歌到大连开会,头天晚上,邀来三个朋友聚会,酒自然要喝,自然要喝多了,自然口渴得要命,第二天中午到了饭店,胃肠里仍是乱乱糟糟,似有人用尖利的刀片刮削,套改一句前贤的话:痛非痛,非常痛。涩非涩,非常涩。个中滋味,难以名状。只想喝粥,就朝服务员讲:先来一碗粥!服务员发愣,我以为自己没有说清楚,便大声重复说:粥!粥!粥!连讲了三遍,服务员仍是一脸茫然,听不懂。陪我的一个朋友,也用普通话文绉绉地讲:粥!服务员还是一脸的茫然,听不懂。这位朋友急了,就用当地话高声喝道:呆!就是他妈的稀饭嘛!服务员听懂了,转身就去了,可还生气呢:“不就是稀饭嘛,说什么周不周的。”闲话,带住!
保定现在有许多粥馆,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粥。其中有一道保定名吃:龙粥。成分有小米、大米、红豆、绿豆、黑豆等多种豆类。如何称之为“龙粥”?《保定饮食》上介绍,所谓龙粥,是民国年间一个名叫李小龙的女子创下的牌子。只是“龙粥”的做法已经失传了。现在保定城内虽然有几家“龙粥馆”,热热闹闹地开着,食客们热热闹闹地吃着,但是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滋味的“龙粥”喽!1998年秋天,新加坡的华裔商人韩永成老先生回保定探亲访友,韩老先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谁也不敢想象,他已经是八十九岁的年纪。他是上个世纪30年代离开保定的。阔别多年,自然要吃一吃保定的小吃。韩老先生说,想喝一碗“龙粥”。这还不好办吗?就进了一家“龙粥馆”,韩老先生喝了一口,摇头放下。再进一家,滋味还是不对。连续进了三家,韩老先生慨然作罢,怏怏不乐回到宾馆。宾馆里连忙请了一位老师傅,按照老方子做了,可是韩老先生只吃了两口,便放下了,连连摇头:“不是那个味道嘛。”OCTOBER当年保定的“龙粥”到底是一个什么味道?现在人不得而知了。哎,与许多古老的品牌一样,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名字了。
据韩老先生说,“龙粥”当年出现,是非常偶然的。谈歌记述如下:
民国三年秋天,保定中学教国语的李青之先生的夫人去世了。李夫人去世前,十几个学生陪着伤心备至的李青之先生,围在李夫人的床前,李夫人拉着李青之的手,悲戚戚地说:“青之啊,我只是不放心咱们的小龙啊……”
小龙是李青之的女儿,这个女孩儿长得眉清目朗,端庄秀丽,好端端一个美人的坯子,额头上还有一粒“美人痣”,格外光彩照人。竟是可惜了,先天聋哑,听不到,也讲不出。由此起名:李小龙。此时李小龙已经长到了十六岁了。上学或者做工,已经全无可能,只好待在家里养着,小龙也就是帮着李青之做做饭、洗洗衣服什么的。将来如何立世?李青之已经忧愁了十六年,无计可施。李夫人难以闭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啊。
李青之含泪应了:“夫人啊,放心吧,我一定把小龙带好。一定要让小龙享福。”
李夫人悬着一颗心,不甘地去了。窗外秋风正劲,狂扫着落叶,此景难挨矣!
是啊,撒手丢下一个残疾女儿,九泉之下的李夫人怎么能放心得下呢。李青之对夫人讲了,一定要让小龙享福。可是他如何做得到呢?他如何能跟随女儿一辈子呢?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李青之先生的话,真是不靠谱儿哟。
李夫人去世三个月,李青之教授的班级毕业了,那年代师生之间还有许多传统礼节,比如谢师宴,学生们纷纷来请李青之吃饭。请不起饭的,也要送些东西过来,以示答谢。一个名叫张冲和的学生来到李青之的家里当面致谢。在保定饭庄定下了一桌谢师宴,一定要请李青之先生带着师妹小龙去吃饭。李青之推辞不过,便带着小龙去了。他也知道张冲和是一个富家子弟,一顿谢师宴嘛,也不至于捉襟见肘。
进了保定饭庄,张冲和已经在那里等候,李青之搭眼一看,这宴席有些奇怪,桌上只布了几道下酒的小菜,余下全是粥。如玉米粥、小米粥、大米粥、杂豆粥……数过之后,林林总总十几样。
李小龙瞪大了眼睛,看着父亲,又看着张冲和。她不明白张冲和如何摆了一桌粥宴。
李青之心里也不明白,却不讲话,只是与张冲和一杯杯地喝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