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一盏良知的灯,它时明时暗,却从没熄灭过。他经常疏懒,但偶尔也颇知努力。在感情旋涡中他消耗——浪费了不少精力。中年遭受过沉重打击,如晴天霹雳。他从不想做官,只想织一把丝,酿一盅蜜。历史车轮,要靠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人来推进,他也希望为此竭尽绵力。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志向。他是微笑着离去的,因为他有幸看到了恶霸们的末日。
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陈垣的高足,北师大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早在1978年他虚岁六十六之时,就为自己预撰了自传式的墓志铭。原文是: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如果要说世界上最奇特的墓志铭,那就应该属于古希腊数学家丢番 图的。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道谜语般的数学题:“过路人,这座石墓里安葬着丢番图。他生命的1/6 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时期。又过了生命 的 1/7他才结婚。婚后 5年有了一个孩子,孩子活到他 父亲一半的年纪便死去了。孩子死后,丢番图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过路人,你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吗?”那么,丢番图的年纪究竟有多大呢? 设他活了X岁,依题意可列出方程。这样,要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只要解出这个方程就行了。这段墓志铭写得太妙了。谁想知道丢番图的年纪,谁就得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而这又正好提醒前来瞻仰的人们,不要忘记了丢番图献身的事业。而在丢番图之前,古希腊数学家习惯用几何的观点看待 遇到的所有数学问题,而丢番图则不然,他是古希腊第一个大代数学家,喜欢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现代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如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乘以同一因子等等,丢番图都已知道了。他尤其擅长解答不定方程,发明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被西方数学家誉为这门数学 分支的开山鼻祖。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平,后人几乎一无所知,既不知道他生于何地, 也不知道他卒于何时。幸亏有了这段奇特的墓志铭,才知道他曾享有84岁的高龄。
名人临终前的“绝唱”
“人固有一死”,文人也不例外。然而,文人既长于思考,又颇“饶舌”,即便是行将就木,也每每有“妙语奇言”。“绝唱”声中见性格,见风骨,咀嚼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悲壮泣鬼神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为抗金复国呼吁呐喊,虽壮志未酬,但临终时一首短诗《示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足以让他千古不朽了。
洒脱割脑袋
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因“哭庙”案被判斩杀。刑场上,刚逾知天命之年的金圣叹,泰然自若,临刑不惧,昂然地向监斩官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一代文化成绝断
明代大儒、诗人方孝孺,生性倔强,宁折不弯,誓死效忠建文帝,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就位诏书。朱棣威胁方孝孺说: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名士的倔脾气上来了:就是灭我十族也不怕!这一句话不要紧,方家老小再加上学生九百多口全掉了脑袋。也正因为杀掉了这个“读书种子”,明朝的这一代,始终没搞出什么太像样的文化来。
幽默言再见
幽默了一辈子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临死也不改本色,向床边一群与他告别的人说了一句:“再见,我们很快还会相逢呀!”就与世长辞了。让他的亲朋好友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因为,“再见”虽然无法逃过,但谁也不想和他很快“相逢”。
大言与小事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被宣布死刑后,喝下毒药前,向他的好友克利顿说了最后一句话:“克利顿,我还欠阿斯克勒比奥斯一只鸡,请别忘了还给他。”本以为像他那样的思想巨人,最后总要留几句闪光的名言警句,想不到他和我们差不多,同样惦记着家长里短,油盐酱醋。
最后的礼貌
夏衍晚年病重住院,一天上午,突然感到十分难受,咳嗽不停,呼吸困难。秘书见状赶忙说:“我去叫大夫。”正在他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极其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就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遗憾的“绝唱”
三国魏晋著名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嵇康,受人陷害被判死刑,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