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了你这位多年的好友!”
“知我者,盛成也!”徐悲鸿颇为悲壮地把杯子举起来,将满杯酒一干而尽。
话头一转,两人都有意避开孙多慈不谈。这段友谊插曲,也成为他们心中埋藏多年的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1934年,盛成再度去欧洲,临别之际,徐悲鸿到盛成南京住处“卷庐”送行。相聊之中,徐悲鸿突发灵感,当场作了一幅中国画,取名《石头》,强逼着要送给盛成。画上题款只有八个字,“吾心非石,不可卷也。”
盛成看了半天,先是不解,后突然领悟,知是暗指孙多慈之事,不由得开怀大笑。
为孙多慈牵线盛成之事,徐悲鸿本是想瞒着孙多慈的,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以笑话的口吻,同孙多慈说了。其实内心他还有更“狡猾”的目的,就是以此来试探孙多慈,看自己在她心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孙多慈脸“腾”地红了,她抬起头,恨恨地盯了徐悲鸿一眼。当两人眼光相遇时,徐悲鸿一颗心立刻被融化了——那眼光是哀怨的,那眼光是深情的,那眼光是凄迷的。那一瞬间,徐悲鸿脑中闪过的惟一念头,就是今生今世,一定要用全部真情,全部生命,百般呵护面前的这位淳朴少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 恋爱倾向(9)
孙多慈察觉到了一时的失态,装着去倒开水,轻描淡写将话题转开,“先生是嫌学生丑,嫌学生老,怕她嫁不出去吧!”
徐悲鸿一笑,“你看你,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吧。这种尖刻话都说得出来!”
孙多慈索性又尖刻地补上一句,“我说的是真话,既然又老又丑,也不值得先生动这样心思!”
徐悲鸿解释说:“因为欣赏你,关爱你,所以才会为你牵这根线,换别人,我肯做吗?”
孙多慈也觉得自己的话有些过,便把杯中的水端过来,道:“说老实话,我对盛成教授也没有感觉,他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徐悲鸿“哦”了一声,“那你说说看,你喜爱的男人,应该是什么类型?”
孙多慈想了想,答:“稳重一些,宽厚一些,年龄也要稍长一些。身子骨强健,性格开朗,为人处事,要有大男子汉的血性。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聪明过人的才气。”略略迟疑,又补了一句,“相比之下,盛成教授干瘦了些,人显得精明,不太适合我。”
徐悲鸿开玩笑说:“好了,知道了,以后就按这个模子为你寻一个婆家。”
孙多慈白了他一眼,但眼神中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温柔而多情的爱意。
徐悲鸿觉得自己从她的眼中,读到了一首关于未来的动人诗篇。
与孙多慈相聊时,徐悲鸿手中的画笔一直没有停下来,他手头的这幅作品,是国画人物《黄震之像》。孙多慈侧头看了半天,不知道画中的人物是谁,但从徐悲鸿的创作神态看,她知道他对这幅画十分看重,投入了很多精力。
徐悲鸿回忆说,“1915年我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准备报考震旦大学院,当时经济条件非常差,经常饿着肚子画画。黄震之是位商人,得知情况,给了我很大帮助,要不是他,我绝没有现在这般成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徐悲鸿是不会忘记的。”说这话时,徐悲鸿动了真情,后来他在画上题款道:“震之黄先生六十岁影,悲鸿写并录旧诗。”
诗是这样写的:
饥溺天下若由己,先生岂不慈!
衡量人心若持鉴,先生岂不智!
少年裘马老颓唐,施恩莫忆愁早忘!
赢得身安心康泰,矍铄精神日益强。
我奉先生居后辈,谈笑竟日无倦意,为人忠谋古所稀!
又视人生等游戏,纷纷末世欲何为?
先生之风足追企,敬貌先生慈祥容,叹息此时天下事!
孙多慈立在一边轻声读完,之后半天无语。她的眼角,湿湿地闪有泪花。
徐悲鸿回头看见了,不解,问,“又触动你什么心思了?”
孙多慈摇摇头,“我是为老师的身世而感叹,也为老师知恩图报的这种品格而感动。”
这一刻,斜阳余辉从窗外射进,孙多慈整个身子浸于其中,宛若一尊披着金色霞光的女神。这一刻,本身就是一幅凝固的油画。
徐悲鸿感觉手有些痒,创作冲动如火花,如灵光,由此激发而出。“多慈,我要为你画一幅画,”他的言语有些激动,“我要为你画一幅我满意你满意并且要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