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起,比如湖北安陆、云梦一带的白兆山和寿山的九十九条山沟,据说是气急败坏的秦始皇用牛鞭抽出来的,在这个远离海洋的山区,他的赶山鞭是被一个机智可爱牛童偷偷换掉的;比如桂林山水,则传说是秦始皇赶来群山,群山坠海所致,只是当时非常粗陋,后来龙女用巧取的赶山鞭,作了一翻修饰。
由于赶山填海一说并非孤证,或许它不是传说,而是一个事实,另外在所有的版本中,赶山填海都被处理成了秦始皇的即兴行为,动机都不甚明确,而关键情节“换鞭”更像是一个粗糙的幻想。
现网罗诸版本传说,依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记载,斟传说之谬误、厘始皇之动机、定事发时间及地点,草成《赶山填海,始皇帝》一文如下,待与方家商榷。
陨石
嬴政四十九岁的那年某晚,在黄河以北靠近山东的东郡上空,有一颗流星正在往下掉。
一位成功逃脱苦役的流民当时正把自己摊平在船板上,脚指船舱,面朝星空。
小船拴在黄河岸边穿孔的杨树根上,像一头歇耕的牛。
饥饿,一群肚肠内的蚊蝇,在后半夜时驱逐了流民的睡意,他越夜越清醒,然后不可避免地看到那颗陨着的星。
一开始,它像是打火石擦出来的微弱的火。随时可能熄灭,像萤火虫在秋天干净地死去。但那箭镞般的亮到底挺住了,缓慢而执著地往下飘,存心跟流民玩对眼游戏似的。一个在天上,一个在船上;一个在银河边,一个在黄河边。流民僵持不过,摸起挂在船舷边上的酒葫芦,抿了小小一口青稞酒。又平又缓的酒小溪,流下喉管时,他闭眼感受了一下醉与饿之间的通感。再正视那星时,冷光的体积增大,像是一个人打盏灯笼,从天下走下来。那个人走得是那样地慢,仿佛你不把什么东西备好他就不来似的。于是流民盯着他打定了一个主意,像是女人看着流星许下一个愿望。然后那流星呼地一声就下来了,像是一只老鼠掉下屋梁,啪啦!流民看到流星接近地面时,像一个脂肪型大汉,披一件火披风,在夏夜里疾走。小船,流民的床,晃荡了三五个来回。
流民看了看流星坠地处上空的星斗方位,然后起身穿好草履,调整好类似于护腿的胫衣,扳开小船一块船板,从中抽出一把九十一厘米长的青铜剑来。流民左手提剑右手捏壶,在船头小步快走两步,跨栏似地跳到湿软松垮的岸边沙滩上。
身材修长的流民跨栏时上躯保持一个水平面,下肢是流线形的,符合空气动力学,总之是很流畅,像流水一样,哗啦啦!
流民快步走了二十里地的时候,听到了第一声鸡鸣。流民停下来,脱鞋,磕掉泥土和沙子。原来夏露是很好的粘合剂。
流民穿好鞋之后,又一路狂奔了十里。借助像是用砂纸打磨出来的熹微的晨光,流民发现了一段凝固起来的炊烟,黑乎乎的,像是伸到天上的猴尾巴。
流民赶过去,看到了树梢断裂的杨树,烧到根的山毛榉,一地的草木灰。草木灰间有一个椭圆形的碗状坑,坑边缘有一圈很写意的突起,像是一只水饺倒进一锅靓汤中泛起的。
流民走到坑旁边,只见坑正中间有一块靴子状的黑色陨石。陨石表面有着密麻的气印,让流民联想到盖满了无数手印的契约。流民俯瞰着陨石朝天的那个面,竟然跟秦政府规定统一使用的竹简同一比例。
真的太适合书写了!
流民操起青铜剑,以三棱形的剑角代替狼毫,顺着陨石的坡度,一板一眼地刻画起来,像是一个民间石头雕刻家。陨石表面那层颗粒状的有气孔的深灰色熔壳,像是正在被剥离开来的荷包*壳,或者整块地脱落,或者在剑尖底下碎成纷飞的屑状物。
当铁水一般红滟的晨曦缓慢地流到陨石上时,流民正好刻完了最后一个象形的“分”字。然后他就撤剑收工了,几步跨出陨石坑,走出柳树林。
回到小船上,流民迅速解开缆绳,摇橹沿黄河北上,刻不容缓。在回小船的路上,流民大模大样径直走进一家农舍的厨房,把碗里的土豆倒进一只盛满馒头的瓦瓮里,然后把瓦瓮大摇大摆抱走了。
主人可能放养牛羊去了或者地头除草未回,竟然没有发现流民的偷窃。不过东郡的农民却发现了陨石上的刻着的六个字,“始皇死而地分”。农民向乡绅征求看法,乡绅向东郡地方官报告,然后一辆军用战车改装的马车载着信使启程前往陕西咸阳,朝发夕至,见到了监察民情有风纪之责的御史,御史在当晚就拟好了奏折并呈交,成为秦始皇嬴政次日即将批阅的六十公斤奏折的一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