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4 页)
在变迁,都在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亚洲的思想。随波逐流也无妨,不为所动也罢,两者都是人的生存方式。”
“对,一切都变了,”芮娜丝也说:“动乱不安的亚洲也变得安静、和平了。”
“是啊,我们一直希望能变这么安定。战争会召唤疯狂的人。”我说:“战争是恶魔们的派对。”
“对,也有人被这愚蠢的战争牵连,白白断送了一辈子。”
芮娜丝说完后,低头偷偷笑了出来。我看了她的样子,知道我问问题的机会来了。
“你爱艾刚吗?”我问。
“爱。”芮娜丝笃定地回答。我没有嫉妒,很满意她的回答。
“我是你的右手,艾刚的眼睛是你喜欢的苏禄海。”说完后,我没来由地感到欢喜。
我是她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比艾刚重要。
“我已经旅行很久了,几乎环绕过地球一周。今后,我想以父亲的身份守护着你们,然后我会像个罗姆人,在旅途中结束我的一生。保重,希望今后你和艾刚幸福快乐。”
我早就想这么说了;我差一点来不及说就离开这个世界。能在最后说出口,我非常满足。
——全文完——
这篇文章是《螺丝人》(皇冠2008年版的《螺丝人》,译者是周素芬)最后所附的文章,不含任何剧透。全手打,可能有错别字。
整篇文章表面写的是曼哈顿建筑,但实际上却还是在探讨本格写作。岛田迷们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理解大神的艺术趣旨。
laoyao1989手打
曼哈顿故事
把与本书没有直接关系的这篇文章写在最后,有些不合常理,也许有读者会觉得怪怪的,所以我只想把它当作附录,希望读者有空时慢慢看就好了。写这篇散文的时间是二〇〇三年九月一日,我去了一趟曼哈顿刚回来。回顾这次的旅途,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我认为可以给日本的本格推理界一点启示,于是决定撰文留下记录。我想看完这篇散文的读者,应该可以了解我这么做的理由。
我不是第一次去曼哈顿,但这么费心地走走看看,这还是第一次。我的目的是要仔细走遍中央公园的每个角落,看遍我想看的建筑物,应该就是所谓的巡礼吧。以下,我简单谈一谈所谓高楼大厦先进技术的变迁:
摩天大楼是在美国诞生、在美国孕育的特有文化。而它凌驾群伦的艺术性,也象征资本主义的胜利,以及美国的乐观主义。不过十九世纪时的美国建筑师,绝对没有想要领导世界建筑的野心和自信。他们像日本人一样,一直在模仿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还无法发现独创的方法。
建于一八一二年的纽约市政厅,是保留文艺复兴形态的法式建筑。一八四二的联邦纪念堂,是希腊复兴式,也就是希腊的复古式建筑。一八四六年华尔街的三一教会,则是中世纪欧洲的哥德式建筑。曼哈顿岛的建筑世界,就起于犹如欧洲风味的大杂烩。
摩天大楼真正的发源地是芝加哥。之所以会在曼哈顿快速成长,是地理环境的缘故;曼哈顿是四面环水的小岛,聚落无法扩大,办公室和住家环境除了往上空伸展之外,别无他法。而且这座小岛的地盘是岩盘,可以让高楼打下稳固的地基。但是高层大楼要聚集成群,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必需条件,其中有的条件是日本人意想不到的。
如果高层大楼和平面道路之间,只有又高又长、让人不想数度上下的楼梯连接,如此一来根本没有人想在那里设办公室,更遑论居住。建造高层大楼的最大障碍,就是高度本身。为了让鸟之外的居民能够接受高楼大厦,升降梯这种技术的发展,成了最大的前提。
升降梯是欧提斯(Elisha Graves Otis)发明的,一八五三年在纽约的万国博览会首度问世。一八五七年,第一座载客升降梯在纽约的一栋大楼启用。看来发展高层大楼的条件在这里已经齐备了,然而这其中有几点相当奇特。当时,日本还是江户时代,这就够令人惊讶的了;更呛的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在在一八八八年才上市,是升降梯启用三十年后的事;而且一般人普遍使用电力,是九〇年代的事。那么,当时升降梯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是一八八五年建于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这也是在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那么,当年这栋大楼内部的照明是怎么样的?
正确答案是,升降梯的动力是蒸汽,而大楼内的照明当然是煤油灯,因此办公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