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恕4鸢覆⒉皇橇硪桓黾虻ブ馗垂�サ拇砦蟮恼�胃锩�O喾矗�读�摺匪��拇档模�锹芬姿顾档淖苑⒅刃颉W苑⒅刃蚴侨死辔拿髦幸桓龈�玫哪J剑��只�锩�焐�弑刚庵痔匦浴U��ㄍ�苁且揽棵教謇床僮荽笾冢�还��钡缒允姑教灞涞酶�哟笾诨�保����ナ�淇刂屏Α! �
“我真的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一股火焰。”克里斯顿后来回忆说。
盛夏时节,凯文·凯利路过新办公室。谈到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和路易斯志趣相投,但在性格方面,他们则完全不一样。路易斯是胆汁型,凯文是血汁型。他想把自己天生的乐观情绪扩展为一门严肃学问,他热衷于揭示令世界更美好的隐密过程。最近他暂时离开《全球评论》的工作,全身心写作一本思考控制论意义的大著作《失控:新生物文明的兴起》(Out of Control: The Rise of NeoBiological Civilization)。
凯文探讨的主题其实很早就有人研究过。最初,控制论是由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提出的,他试图用数学工具来理解复杂的现象。维纳探讨了多个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反馈:一个控制论运转的循环得到一个输出,将其反作用于系统,作为输入的一部分,控制下一轮循环。控制论分析很快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维纳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杰·佛里斯特(Jay Forrester)就用控制论成功地解决了工业制造方面的问题。
1970年,佛里斯特应邀参加一个讨论“人类困境”的欧洲会议。会议的主题暗示了这个时代的焦虑,佛里斯特受到启发,他想用控制论模型对世界进行计算机模拟。他深入钻研了粮食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增长、人口等关键性进步指标。他得到的结论是,在一百年里地球将会达到其能力极限。《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的一本畅销书,它用通俗手法描述了由佛里斯特的同事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Meadows)夫妇构建的模型,它所传达的悲观讯息,表达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预感——现时文明具有自我毁灭性。
当斯图尔特·布兰德开始出版《共同进化季刊》时,他已完全陷入一种“拯救世界”的口吻,佛里斯特和控制论的社会寓意深深影响了他。不过,当凯文加入《全球评论》时,情绪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变化。现代文明不会像预测的那样在短时间内迅速终结。那些心理上存在挫折感的人,总有种“末日随时来临”的启示录心态,但《全球评论》则将这些人中的一小部分引到另一方向——另类健康、私人创业精神和“自己动手”的媒体实践,这些运动有立竿见影之效。
在凯文顺路去《连线》拜访路易斯之前,他已经确信,《增长的极限》关于未来的预测并不准确;它的所有预测都太悲观了。凯文相信,人类有可能存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加强壮。不过,在向他人传递这种乐观主义情绪时,凯文发觉自己遇到某种文化排斥。因为被他视作博学而有批判思维的同辈们,往往认为坏消息比好消息更让人安心。20世纪的种族大屠杀、世界大战、因使用萨立多胺(thalidomide)而出现的畸形小孩、被污染的湖泊,还有50年核毁灭的威胁,让那些有知识的公众学会了把乐观主义当作天真无知。
由《增长的极限》引发的各种研究得出一些严格的推论,凯文对此并不怀疑。他承认,沿着已知的路线一直前进,世界将会走向毁灭。但这类趋势在生活中实际上从未实现。相反,有一些无法预知的创新会让所有观察家目瞪口呆。也许,佛里斯特和米都斯夫妇设计系统时的视野太狭窄。如果一个先前无人留意的现象延伸开来,折回到循环里,并改变一切,那会发生什么?当女孩和女人的识字率提高,她们不愿意多生育,人口模型被弄得一团乱麻,会发生什么?当后勤创新使得运输成本直线下降,会发生什么?当借助于电子网络的即时通讯使得新闻不受检查地穿越国界,会发生什么?
凯文的信念来自复杂性动力机制,来自出乎意料和不可能预测的事件。有一次,在讨论宗教和科学之关系的大型学术会议上,凯文问观众,他们能否想象一个动摇他们宗教信仰的事件,就像达尔文动摇了他们先辈的信仰一样。一个非基督徒听众想来点幽默,他大声回答:“外星人降临!”凯文并未惊慌,他猛地推出了下一张幻灯片:E。T。,地外生物(extraterrestrial)。“完全正确。”他高声说。
1992年夏天,凯文关于控制论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