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就感自然就不同一般,她们来这里来的也就格外热情。
于是每战必遭殃的十里集内,除了越来越多提刀上马的男人外,便是日趋落后的文字教育。所以程越才说苏无画识字就是长才。
当然,这些事不是初来乍到的苏无画所能了解的,她的想法里只是将之想想成一个建国后的军区大院儿!于是对于去十里集的生活,苏无画倒是觉得有那么些期待。不过待她真到了地头才发现,自己想象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原来这十里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区大院儿,更重要的是,这是还是一个隐型的军需厂兼养老厂。
所谓军需厂是指整个十里集的老少夫郎们除了自家的那点儿事儿外,都可以到一处名曰集物堂的地方登记,而后领些棉服鞋袜的活计挣些手工钱。
至于养老厂却是在紧挨着集物堂后面儿的民居,一大批老弱病残的退役军士及其家属被集物堂组织起来安置在此,让她们每日里做些当地的特色手工,再集中转卖出去换些日常嚼用以维持生活。
而苏无画的工作便是将养老厂每日汇集上来的数据整理抄册,至于工钱则是每月一两银子,干的好年底还有红包,是个闲差。
当然,这个所谓‘闲’字,是专对不识字的体力劳动者来来说的,一些识字的伙计心中却明白,这工作实是不好做。因为下面交上来的记录非常琐碎,一条一条整理抄录下来非常麻烦。
其实,麻烦些说来也没什么,不过费些时间力气,只是这收入却有些低,别说那些坐房的账房先生和文书了,便是苦力的工资也不及。所以,凡是懂文字的伙计都不愿做这个工作,这才让苏无画这个新来的外乡人捞到。
不过别人觉着累的工作,苏无画做了几天后就轻松起来。原来她发现这件事做起来之所以费力却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下面养老厂里几乎没有识字的人,所以交上来的数据连图带画,圈圈叉叉的难以辨认;二是这些人交上来的记录并无规范,几乎一个人写一样,这才叫抄帐先生难做。
苏无画最后从事的专业虽然是绘画,但是现代社会讲求的是全面发展,诗画传家的苏家教育更是其中翘楚,是从不叫孩子只专在画上的。苏老爷子更是认为只有好学问才能有好理解,画家不博学,画意也是肤浅的。是以她苏无画虽然没学过什么财经政治,但是数理化都是强项,编个简易统计表格还是难不倒她的。
平淡生活
事情有时候未必是真麻烦,所差的不过是用心罢了!
因为抄帐先生只要在每天的规定时间去给柜台交帐就行,于是除去每隔一段时间要集中画几张表格外,苏无画每日里便有大把的自由时间,日子过的不能说是闲,但却是非常悠闲。
工作上的问题一解决完,苏无画这就算彻底安定下来了。静下心来算算日子,苏无画觉着不能再麻烦雉儿一家,便将宝宝接回来自己带。而镇北王一家虽然对宝宝依依不舍,但也知道这终究是人家的骨肉,自己总不能强留。
因为程将军的关照,集物堂破例预支了三个月的工钱。而苏无画拿到银子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在集物堂附近租了一个小院儿,一溜三间毛石夯土正房,加上左厢的厨房和右厢的仓库,都压了厚厚的稻草顶。
虽然样子便是在十里集这样的村子里也稍微有些破落穷酸,不过因为租金便宜,内室也很干燥保暖,所以极力做到节省的苏无画倒也没讲究里里外外那些个门面。
不过这个想法仅止于接宝宝回来之前,苏无画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待接回宝宝后,苏无画才发现门面其实也不光是给别人看到,自己家里其实也用的着。尤其是当家里有一个学会了翻身又要开始学爬的小孩子的时候,磕磕碰碰的,家里要小心的东西就多了。
一切为了孩子!受过现代教育的苏无画可不讲什么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在她眼中儿子女儿都一样。所以为了宝宝安全跟健康,苏无画继讨饭之后,又用自己那双握笔的手做了搭火炕,缝针线等等活计儿。
没办法,尽管北地寒冷,但是这里不但没发展出来暖气,便是连火炕也是没有的,取暖的设施只是靠火盆。便是富裕家中,比起穷人家的取暖设施来,也不过是房间内多放上几个火盆,烧些精炭罢了!
本来苏无画从前经常要各地采风,所以早就习惯了人去适应不同的环境。不过从前既然叫做从前,其中的有些规矩就不适合现在。
尤其是苏无画当了妈妈,有了宝宝在旁边却是反叫她这个当妈的对这样的生活犯起疑心病来。一会儿怕室内二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