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那李三实在可恶,若不惩治,不知还有多少生灵遭殃。”(第1/2 页)
北宋仁宗年间,在繁华的汴京城外,有一个宁静祥和的小村庄,名叫清水村。
这清水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蜿蜒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村民们大多以捕鱼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倒也平静安乐。
这一日,包公带着公孙策、展昭以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行人,因巡查民情路过此地。刚入村口,就听到一阵喧闹声。展昭身形一闪,前去查看,不多时便回来禀报:“大人,村里出了桩奇事,说是渔夫李三在河中捕到一条巨型鲫鱼,可这鲫鱼当晚就死在了李三家,李三也暴毙身亡,村民们都说是鲫鱼冤魂索命。”
包公眉头一皱,心中不禁泛起疑惑,沉声道:“竟有这等怪诞之事?走,去瞧瞧。”说罢,便领着众人向喧闹处走去。
众人来到李三家,只见李三的尸体直挺挺地躺在地上,面色青紫,双目圆睁,仿佛在死前经历了极大的恐惧。那死去的鲫鱼也摆在一旁,体型巨大,比寻常鲫鱼大了数倍不止,鳞片在阳光下还闪着诡异的光芒。
包公蹲下身子,仔细查看了一番李三的尸体,又瞧了瞧那鲫鱼,面色凝重。他站起身来,问道:“这李三平日里为人如何?”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摇头叹气。一位老者站出来说道:“包大人,这李三为人蛮横霸道,捕鱼时经常涸泽而渔,丝毫不给河里的鱼儿留活路,我们劝过他多次,他却不听,惹得众人不满。”
公孙策在一旁小声道:“大人,此事恐怕不简单。依属下之见,这其中定有蹊跷。”
包公微微点头,若有所思。他吩咐道:“王朝马汉,将李三的尸体和鲫鱼带回县衙,待本官详加调查。”
回到县衙,包公坐在书房内,对着那鲫鱼和李三的尸体反复思索,却始终不得其解。夜晚,明月高悬,包公疲惫地躺在床上,枕着阴阳枕入睡,希望能在地府寻得线索。
恍惚间,包公的魂魄离开了身体,来到了地府。地府中阴森恐怖,鬼火闪烁,包公却毫无惧色。只见前方出现一个身影,正是那鲫鱼的魂魄。鲫鱼哭诉道:“包大人,我本在河中潜心修行,从未作恶。那李三贪心不足,捕鱼时手段极其残忍,将河中鱼儿赶尽杀绝。我实在不忍河中生灵涂炭,出面阻拦,他却不听,还将我捕上岸。我心中悲愤,拼尽最后一丝法力,与他同归于尽。”
包公听后,长叹一声:“你虽有冤屈,但也不该如此冲动。”
鲫鱼道:“大人,我自知有罪,愿听凭发落。只是那李三实在可恶,若不惩治,日后不知还有多少生灵遭殃。”
包公点了点头,说道:“你放心,本官定会还你一个公道。”
包公魂魄归位,醒来后,心中已有了计较。
次日升堂,县衙外人头攒动,村民们都想看看包公如何断这桩奇案。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道:“堂下众人听着,今日本官要断这桩鲫鱼奇案。李三,身为渔夫,不知感恩自然恩赐,捕鱼无道,涸泽而渔,破坏生态平衡,实乃罪大恶极。那鲫鱼,虽为河中生灵,修行不易,但以暴制暴,亦有过错。”
堂下众人鸦雀无声,都紧张地等待着包公的判决。
包公略作停顿,继续说道:“李三之罪,不可饶恕。其行为不仅损害了河中生态,更破坏了世间的平衡与和谐。本官判决,将李三的罪行公示于众,以警后人。令其家族后人,需每年在河中放生鱼苗,以弥补其罪过。”
接着,包公看向那鲫鱼的魂魄,说道:“鲫鱼,你虽含冤而死,但法不容情。念你修行不易,且初心为善,本官特赦你转世投胎,重新修行。望你来世能积善德,造福苍生。”
说罢,包公大声宣判:“来人呐,将判决速速执行。”
众人纷纷跪地,高呼:“包青天英明!”
李三的家人听到包公的判决后,满心愧疚,整日以泪洗面。李三的妻子王氏带着一双尚未成年的儿女,在悲痛中决定诚心悔过,按照包公的判决每年在河中放生鱼苗,以弥补李三所犯下的罪过。
这一年的春天,风和日丽,蓝天白云映衬着大地的生机勃勃。王氏带着儿女,早早地来到了河边。他们手中提着几个装满鱼苗的水桶,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又坚定,面色凝重而又充满决心。
“孩子们,这是咱们为你爹赎罪的方式,一定要诚心诚意。”王氏声音略微颤抖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花,却又带着一丝坚毅。
儿女们懂事地点点头,眼中透着坚定。那小小的脸庞上写满了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