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1/4 页)
中国守卫蕴藻浜南岸之部队,在第21集团军统一指挥下,19日发起反击,适逢日军主力亦发动步、坦、炮联合进攻,双方展开大规模激战。中国军队由于装备落后,加之连日战斗,伤亡过大,攻击陷于停顿,26日大场失陷。
中央作战军遂放弃北站至江湾之间的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左翼作战军向姚家渡至唐家桥之线转移。中央作战军主力27日转至苏州河南岸新阵一地,各掩护部队完成任务后亦陆续归还建制。唯第88师第524团第2营在团附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据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继续阻击敌人,誓死下退。该营八百壮士孤军奋战至30日,乃退人英租界。国际上对中国军队这次英勇作战,赞为奇迹。日军占领苏州河北岸后,即发起攻势,双方死伤惨重。至11月4日,日军仍未突破苏州河。此时,第3战区根据战局变化,乃撤销中央作战军,将全正面划分为左、右两作战军,分由陈诚、张发奎指挥。
(三)杭州湾抗登陆及撤退
淞沪会战在中国军队的英勇坚持下,已延续两个月,日军虽增援至6个师,兵力达20万人,且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仍未能获得决定性胜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价,这对其速战速决战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日本统帅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预期战果,决心采取新的措施。
10月6日,日军参谋部在给天皇的上奏中指出,要攻占上海,“预料还需要相当的时日和付出相当的代价”,“因此,目前刻不容缓的是迅速结束上海战役。”'《现代史资料12,日中战争4》,美铃书房,东京1973年版,第477页。'
10月9日决定增派一个集团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攻击上海守军侧背。
10月20日,日军参谋部决定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国崎支队、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兵第6旅和第1、第2后备步兵团,组成第10集团军,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与海军协同,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以协助上海派遣军作战。10月20日,日军又从华北抽调第16师等部编入上海派遣军的战斗序列。至此,进犯淞沪地区的日军已达两个集团军9个师,侵华日军的作战重点,已经转移到华中。当时日本留在国内的部队只有近卫和第7两个常设师。日军在中国,特别是在华中下的赌注,表明了在上海附近进行决战的意图。
日军选定的登陆地点,是位于上海南侧杭州湾北岸。这里海岸线平直,近岸有10米以上的水深,是淞沪地区最良好的登陆场。日军登陆后如占领松江城,即可切断沪杭甬铁路,与北面的上海派遣军配合,对淞沪地区之中国军队形成包围。
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曾设置杭州湾北岸守备区,以第8集团军4个师1个旅担任防守,防止日军增援部队在沿江沿海登陆。后因上海方面战事紧张,部分守备部队先后被调往浦东一带协助正面作战,以致从全公亭到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仅有第62师之一部及少数地方武装担任守卫。
11月5日拂晓,日军先以舰炮对金山卫附近中国军队阵地轰击数小时,然后第10集团军第一梯队登陆部队(第6师与第18师)在航空兵火力掩护下,于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金山咀、漕泾等地登陆。中国守军在沿海岸担任警戒的部队为第28军步兵第63师的2个连,兵力薄弱,为敌军击破,日军登陆成功。5日上午,全公亭方面登陆日军已达3000余人,中国战区指挥官急调第62师、独立第45旅及新到枫径之第79师前往阻击,井令在青浦之第67军推进至松江。但部队联络困难,行动迟缓,未能如期实施反击。
日军乘机突击,后续部队源源上陆。
日军登陆成功后,即以第18师一部向沪杭铁路前进,第6师和第18师主力向松江进攻,当晚进抵金山县城、松隐镇、亭林镇一线。
11月6日,敌先头部队到达米市渡附近,傍晚渡过黄浦江,突破守军阻击,以主力向松江前进。中国守军第62、第79师分别向亭林镇、金山城发起反击,伤亡较大。指挥松江地区防御的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黄琪翔,组织第62、第107、第108、第26、第79师固守黄浦江各主要渡口,阻敌第6师、第18师渡江。
日军参谋部为统一上海方面作战指挥,11月7日决定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集团军编组成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上将为司令官。其目标是:“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结束战局的机会为目的,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