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马援马革裹尸(第3/5 页)
会忘记别人的功劳;只要有一点好处,就不会要求十全十美。所以高祖刘邦赦免了蒯通(就是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改叫蒯通),还用王礼埋葬了田横,大臣们都很安心,也不担心自己会被治罪。那些大将在外面打仗,有人在朝廷里说坏话,一点小错都被记着,大功劳却没人提,这是国家应该小心的啊!以前章邯因为害怕别人说坏话,就跑到楚国去了,燕国的将军守着聊城,就是因为有人说坏话,最后也没投降,他们难道是愿意这样吗?是怕被那些坏话伤害啊!我看以前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从西州出来,很敬佩皇上的仁义,一路上经过好多危险,冒着死的风险,一个人在那些贵族中间,也没人帮他说话。他跑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就跟下到深渊、进到老虎嘴里一样,难道他自己知道能得到七郡的官职,还能封侯吗?建武八年的时候,皇上您去西边讨伐隗嚣,国家的计划还没定下来,军队也没集合好,马援提出应该进攻的建议,最后才把西州打下来。后来吴汉打下陇地,冀路被隔断了,只有狄道这个地方为国家坚守着,老百姓又饿又困,命都快没了。马援接到诏书去西边,安慰那些边疆的百姓,还召集了很多英雄豪杰,跟羌戎讲道理,最后才把他们从危险中救出来,保住了快要没了的城池。他带着兵前进,还吃敌人的粮食。陇冀差不多平定了,他还守着空郡,只要出兵就有功,只要进攻就能打胜仗,把先零羌人都消灭了,还追到山谷里,拼命打仗,连箭都射到腿上了。后来又去交址打仗,那里的瘴气重,马援跟妻子儿女诀别,一点后悔的意思都没有,最后把征侧打败了,平定了一个州。中间又去南方打仗,一下子就打下了临乡,军队已经有功劳了,可还没打完就死了,那些士兵虽然染上疫病,马援也没一个人活着回来。打仗有时候时间长了能立功,有时候太快了会打败仗,深入敌境不一定对,不前进也不一定错,人哪有愿意一直在危险的地方待着,不想活着回来的呢?马援为朝廷做事二十二年,北边到过沙漠,南边渡过江海,还染上蛮人的瘴气,为国家牺牲了,可现在名声没了,爵位也被收回去了,国内的人都不知道他有啥错,老百姓也没听说他有啥不好,最后被几个人的话诬陷,被冤枉得很惨。他的家人都不敢出门,死了也不能好好埋葬,亲戚朋友都很害怕,死的人不能为自己辩解,活着的人也没人帮他伸冤,我觉得很痛心啊!
我听说《春秋》里讲,有功劳就能抵消罪过,圣明的君王对待臣子有五种情况,像马援这样就是为国家拼命做事的。希望皇上您让大臣们公平地评判马援的功过,该恢复的恢复,该断绝的断绝,也好让国内的人满意!我都六十岁了,一直在乡下种地,我想起栾布哭彭越的情义,就忍不住心里的悲愤。我在皇宫前害怕得直发抖,希望皇上您明察。”
这封信呈上去以后,光武帝才答应让马援葬在原来的祖坟里。好在武陵的蛮人这时候也投降了,监军宋均把这事儿报告上去,光武帝就不再追究马援的事儿了。各位看官看到这儿,可能会想,之前去征讨蛮人的时候那么难,怎么后来收降蛮人又这么容易呢?其实啊,这还得感谢马援。马援在壶头山待了几个月,士兵们都累得不行了,那些蛮人在高处守着,下不来,也饿得受不了了。谒者宋均本来在马援的军营里当监军,他看出来蛮人已经没力气了,就想假传圣旨让他们投降,能结束这事儿就好。可马援已经死了,军营里没人做主,谁也不敢同意宋均的想法。宋均却很坚决地说:“忠臣为了国家,只要有办法能让国家安定,为啥不能自己做决定呢?”就假传圣旨,调伏波司马吕种,让他带着假的诏书,跑到蛮人的军营里,跟他们说投降有好处;一边还敲鼓、摇旗,装作要进攻的样子。蛮人的头领单程,心里害怕了,就跟吕种定了约定,愿意投降。吕种回去报告给宋均,宋均又把单程叫出来,好言好语地安抚他,还给他安排了当官的,然后就带兵回去了。在路上,宋均先派人给光武帝写信,说自己假传圣旨有罪,听候皇上的处分。光武帝看他虽然假传圣旨,但是把事情办好了,就没怎么治他的罪,等他回来,还赏了他金帛。
只是马援的四个儿子,不能继承他的爵位,马援死了以后,也没有什么抚恤的诏书,就这么算了。光武帝这事儿做得,也有点太绝情了。这时候,大司空朱浮被免了官,光禄勋杜林被提拔为大司空,杜林干了几个月,又死了。大司徒蔡茂也死了。光武帝就提拔陈留太守玉况当大司徒,太仆张纯当大司空。没多久,玉况又死了,光武帝又想起以前的事儿,想改变一下官职的制度。原来以前建义大将军朱佑曾经上奏说,唐虞时代,契当司徒,禹当司空,都没有“大”字,圣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