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
这样,麦帅等于把自己进攻的时间、地点、行军路线、兵力、目标等,一股脑地通过世界各大报纸、电台,清楚地告诉了他的对手彭德怀。
上哪里找这样又全又准的情报去?
我的那个老天!
当时就有西方记者评论麦克阿瑟的做法,“显然是一种奇特的打仗方式”。约瑟夫?格登在《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中也评论说:“也许历史上还从未有一位将军像他那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自己的计划毫无保留地暴露给敌人。”
有,后来的历史还真有。
在前些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人就将打萨达姆的时间、计划都告诉伊拉克了,不同的是,美国还是将萨达姆给灭了。
在关键时刻给彭德怀送情报的,就是麦克阿瑟司令官!
因此,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应该大方一点,给这位麦帅发一枚一吨重的一级谍报功勋勋章,外加1000万美元奖金(人民币的不要),并给他树碑立传,以感谢他为志愿军两次战役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章 军事统帅大比较:彭德怀PK麦克阿瑟…
“要想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西方的这句谚语的确是至理名言。
正是这种“狂”使天才的麦帅,彻底丧失了理智和起码的冷静判断。
而此时,麦克阿瑟司令官遇到了一个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对手,遇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凝聚出来的战场高手,遇到了一个抱着雪民族百年耻辱的信念而舍生忘死的硬汉。
过五关斩六将之后,走麦城就是必然的了。
约瑟夫?格登的《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里,有个细节描写是很有意味的:面对如山倒般的兵败,“麦克阿瑟颓然倒在吉普车的前座上,仿佛已经完全精疲力尽,并未表现出他一贯的信心和盛气,就连他那顶著名的油渍斑斑的军帽,这一天也不显得怎么精神,他是一个斗败的人”。
的确,他败了。
麦克阿瑟:中国人是打仗的高手
狂躁、狂躁,狂,必然伴随着躁。
在仁川的胜利面前,老麦的进攻急躁了。
在向三八线推进时,麦帅就提出感恩节推进到鸭绿江的计划。
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四个礼拜的礼拜四。
马上要到鸭绿江了,结果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击。
在被打懵的情况下,他转了两圈,又精神起来,提出发起总攻,结束战争,让孩子们回家过圣诞节(12月25日)。
不管是感恩节还是圣诞节,反正得让孩子们过节。
结果,圣诞节,又成了中国军队的大举进攻日。
在圣诞节攻势中,麦克阿瑟攻得快,逃得也快,几乎到了慌不择路的境地,一路逃到了三八线。
就是说,联合国军在一个星期之内,后退了250公里。
其实,完全用不着逃这么远,因为志愿军的攻击能力太弱。
仅靠志愿军的两条腿,靠肩扛背驮,能追上你的汽车轮子吗?
只是,在志愿军排山倒海的攻势面前,麦帅这次真慌神了。
当时美国报纸登了一个笑话,说平壤失陷在即,麦帅让参谋人员制订一个撤退50公里的计划。结果,这个参谋把小比例尺地图当成大比例尺地图,一画,竟然画到三八线上去了。麦帅竟也着急忙慌,画哪儿是哪儿吧!就这样,一跑就跑到了三八线。
一败涂地,一败就涂了地。
在一败就涂了地的情况下,英明一世的麦克阿瑟司令官被解职了。
一解职,他倒有点清醒了。
他对他的学生、接替他司令官位置的李奇微将军语重心长地说:“对付中国人要特别小心,不能大意,他们是打仗的高手。”
这样,常胜将军麦克阿瑟,在71岁的时候,终于栽在了朝鲜战场,栽在了中国将军彭德怀的手里。
向中国发最后通牒
对中国、对中国军人,麦克阿瑟司令官是瞧不起的。
这种瞧不起,不是一般的瞧不起。
那叫不屑一顾。
因为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几乎没有在大国角斗中露过脸。
丢脸的事,倒不少。
第一次鸦片战争,拥有百万之师的大清朝,被英国1。9万名远道而来的军人揍得屁滚尿流,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从此,几乎没有再胜利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