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页)
气氛并没有僵持很久。田汾又出班道。
……“陛下,下臣是认为……”
田汾还未说话,先把语音拉长了三分。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
“田大人有何高见吗?”众人见他不说,都有些着急。
“臣也觉得……战,可以扬我大汉天威;和,仍可以图一时安宁。这战嘛是终归是要战的,只是臣觉得,此次军臣单于遣子携厚礼而来,可以说表面上下了一番功夫。我们若在此时贸然兴兵,倒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出师无名啊。臣倒是觉得不如先观望一番,再作打算。”
此言一出,又有许多人附合。
“这战也不是,和也不是,请问太尉到底是个什么意见?”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显然都不耐烦了。
田汾依旧是那个不紧不慢的语气道。
“臣……保持中立。一切全凭陛下定夺!”
这老滑头!说了等于没说。
朝臣于是又开始议论纷纷,分成主战,主和两大派,互相攻击,争论不休。洋洋洒洒地雄辩,一看天色,早朝时间已经被拖延了很久。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二章 廷议(上)(3)
我突然就想,要是来个投票大表决,大家赞成的举左手,不赞成的举右手,就能很快分出支持派与反对派了,这不是很简单吗?
当然,这么白痴的想法也只能在心里忽悠闪现了一下而已。还是少开尊口为妙。
然则此时的议题已经有所改变,从刚才的战或不战,逐渐转变成如何战,用何策略方能诱敌深入予以一举歼灭,及如何才能变得师出有名?
主和派此时完全居于了弱势群体,有部分人倒戈相向。韩安国显然是不赞同出战的,但也无法再说什么,涨红着老脸,满面羞愤。
气氛正是热烈。
殿外忽有人细声细气地冒上来一句。
“启禀陛下,卑臣还有一本上奏。”
“宣。”
大家被打断了思路与研讨的论题都有些不悦。
彼时殿外台阶下一个细小的人干从人堆里被剥离了出来,站到了红地毯上面,双手托一份奏章,高举过头,目光低下看脚,然后紧走几步,入得大殿再紧走几步,扑通一声跪倒。高呼。
“卑臣少翁,有事启陛下。”
在做出这个动作的同时,他用眼角观察并扫了我一眼,见到我仍是围着面纱,似有了些放心。
这时期,尽管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了以儒学为正统的地位,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较多地沿袭了法家的做法,同时在宗教制度上,儒家所提供的宗教,并不能完全满足历代皇帝都关心的企求长生的愿望,和希望神灵降福于国家之类的想法,恰好方士们所提供的宗教正符合这一点。因此这个时期宗教制度的建立最终选择了方士进行参与与策划。主持祭祀,宗庙祭典,以及炼丹,侯神求仙等诸事。
时年少翁为文成将军;栾大为五利将军,方士之贵盛,一时无比。
然而按照惯例,方士们无论身份如何尊贵,亦只可以列班在朝堂之外,除非有重要事情上奏,一般都不能踏入大殿,不准参与政事。这可能也是出于对方士们日益膨胀的权欲所采取的一种压制与警示措施。
“卿有何事要奏?”刘彻问道。目光从上而下,带着些许冷意。
宠物、弄臣一类,偶尔供人消遣一下也就罢了,想在哪里都插上一杠子,无疑是大大的不智。这少翁自以为可以仗着自己史无前例的尊宠在朝堂上发言,已然犯了忌诲。
此牛人还没有自觉,说道。
“臣前夜偶得神人托梦,尝言城东三十里地,牛腹有奇,因此臣漏夜赶往城东,杀牛百头,果获得一卷箴言,此关系到我大汉朝的国运,因此贸然来告之陛下,请陛下看在臣忠心一片的份上,不怪罪臣私闯大殿。”
刘彻点了点头,内侍将一卷帛书呈上。
他展开看了下,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波动。对内侍道,“念。”
黄门遂念曰。
“汉帝,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母已孝,成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与天无极,天禄永得。故此降书,许三百之寿数。尔等应以美人二千,十四至十八岁者。充盈建章宫,守仙台,更加诚心侯求,神仙自会前来。”
这瘦皮猴也真能编,而且还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刘彻乃是色中之色的一头色猪!什么求仙?根本就是为了选养美女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