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还在忍受范围之内,等的时间再长一点就不行了。前几天,我们几个人等了大半个小时,还没有桌子空出来,只好换地方。”
“赵老师,你跟那个老板娘熟,应该给她建议建议,把店面扩张一下,增加一点营业面积。眼看着顾客流失,挺可惜的。”张立插话说。
“干脆把隔壁的那个‘辽河人家’兼并过来算了,最省事。”刘三说。
“这样行吗?我们就把这作为一个案例讨论一下。”赵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节课讨论的题目──
顾客排起队,商家怎么办?
一旦换到了营销的角度,张立和刘三的观点立刻发生了变化。
张立:“有人排队是好事,说明做得好,人气旺。一个餐馆要是没几个人吃,我也不愿意进去。”
刘三:“对!到餐馆吃饭的都是人来疯。人越多,食客劲头越大。你别看有人口头上说排队很烦,其实要的就是这个味;等一等,觉得吃什么东西都香。”
对于自己老本行内的问题,范总当然有话要说:“人多并不等于要排队啊!你把经营面积扩大一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有什么不好?让别人等,很多顾客就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怎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刘三:“走几个人没关系,一个餐馆不可能把所有的钱赚尽。有一两个人走了,没走的七八个人吃起来就更带劲;如果没有这一两个人走,可能那七八个人也不愿来了。就这么个关系。”
Tom?李:“关键是现在排队等待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不到扩大面积、另开新店的时候。”
一番争论之后,大多数学员认为最好是维持现状,既不能扩大面积,也不能兼并隔壁的酒楼。
赵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
排队是营销的最高境界
“你们说说,排队相当于营销中的什么东西?”赵老师问。
“相当于产品的广告,充分证明了产品的受欢迎程度。”Tom?李回答。
赵老师:“错,相当于活广告!人体艺术!懂不?用活人做广告,让消费者眼见为实,比你自己说什么都管用。同志们,好不容易盼到这个局面,我们搞营销的,千万别给人家出馊主意,把好好的生意整黄了。这里面有前车之鉴啊!‘天外天’后面那条街上,有个秋香阁饭庄,去年也出现了排队翻台的状态,老板头脑一热,把后院修了修,都用上了。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排队的人没了,但来的顾客反而没以前多了。”
第13课 雇民工也要排长队(1)(2)
张立:“秋香阁?我进去看过一次,差不多快关门了。”
赵老师:“那你们说说,为什么越排队,顾客越愿意购买?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刘三:“从众嘛!特别是咱中国人,有赶大集的习惯,那里热闹往哪里凑。即使是开会表个态,也要先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说的,要尽量跟多数人站在一边。”
Tom?李:“这里面有降低风险的考虑。顾客认为,大家都选择这一家,肯定是因为这一家的东西做得不错,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了。排队的现象可以让顾客消除怀疑,掏起钱来更有信心。”
温同喜:“还有经济利益的因素。排队抢购的商品,不仅说明它的质量好,还说明它的价格偏低,否则人们就不会有这么高的积极性了。我们上海人特别热衷于排队,看到哪个街面上排起了长龙,不管卖的是什么东西,只要自己有空就跟在后面排了再说。这时候,买到就是赚到,跟90年代初买股票一样。”
赵老师:“你们知道怎么将牛群赶进屠宰场吗?根本不需要你一头一头地赶,只要有一头牛朝栅栏这边奔跑过来,其他的也会跟着过来。这跟消费者选择商品一个理儿。消费者想,不可能大伙都错了,跟着大伙安全、靠得住,还可能得点儿好处。这种从众心理,有时候就像传染病一样,只要顾客的数量达到一个临界点,后面的人就一个一个地想涌进来,你用门板都拦不住了。”
张立:“赵老师,照你的意思,我们找家餐馆吃饭,也是跟着别人跑的牛群?”
“你以为不是吗?卖东西时你是营销人,算盘打得精;买东西时你就忘乎所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张立不吭声了。
Tom?李:“有顾客排队当然好,但现在搞市场经济,每种商品基本都处于饱和状态,这样的情况可遇而不可求啊!”
赵老师:“谁说不可求?事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