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反案(84)(第1/2 页)
在北宋的繁华之中,包拯宛如一座巍峨的山,正直无私、心如明镜。他手握公文,身穿黑色官袍,目光炯炯,步伐坚定。南侠展昭,面如冠玉,剑眉星目,总是伴随在包拯身旁,而他的师爷公孙述,智略过人,擅长推理,常为包拯出谋划策。
某日,京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谋反案。朝廷高官李敏突遭杀害,临死前留下的字条上仅有“冤屈”二字。包拯接到诏令,立刻与展昭、公孙述召集王朝、马汉等人,紧急破案。
“李大人生前与太皇太后的关系颇佳,难道会有人胆敢谋害他?”王朝看着案发现场,作一揣测。
“李敏死前在朝堂之上小心翼翼,怎会无故遭人暗算?”马汉于一旁思考。
“此案必有隐情,且听我一言。”包拯微微皱眉,提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随着对死者背景的调查,包拯逐渐理清了线索。李敏虽身居高位,但深得权臣冯华的忌惮,他不仅贪赃枉法,还与朝中其他官员勾结,暗中操控着许多权力交易,令不少人不得不忍气吞声。因此,他们的嫌疑不可小觑。
“公孙,你可知冯华的行踪?”展昭突然问道。
“冯华已潜回家中,似是惶恐不安。”公孙述眼中闪烁着聪明的光芒,思绪已飞往凶手的踪迹。
“去查,若冯华有所图谋,必定会在此案中留下破绽。”包拯冷静地指挥。
经过一番调查,包拯等人终于找到冯华的密友张义。张义与李敏有过多次争执,案情的曲折更为复杂,张义为冯华做过许多见不得人的交易。他们在一个小酒馆中约定生死。
在酒馆长桌之旁,包拯与展昭二人早已设下埋伏。包拯轻声问:“张义,在此可知李敏之事?”
张义一脸慌乱,眼神闪烁,语无伦次:“我…我对他无恶意,绝无其事!”
包拯心中暗暗分析他的话,欲找出破绽,突然一名身材修长、皮肤如白瓷的女子步入酒馆。这女子似乎自带氤氲的仙气,碧眼红唇,透出一股诡异的魅惑。她在包拯与展昭身旁经过,似有意无意,展昭见状,立刻顾虑重重。
“此女非池中之物,定然与此案有染。”展昭轻声对包拯说。
然而女子目光一扫,便朝张义走去,低声细语,不知言语间道了何等秘密。
“她是谁?”包拯吸引了他的注意。
“名叫月玲,乃通天门的小偷,擅长潜行偷窃。江湖上她行踪飘渺,令人难以捉摸。”展昭回道。
“或许可以设局让她露出马脚。”包拯的心思已如飞箭般急促。
果然,经过几番周折,包拯将张义与月玲引至密室,意图让月玲施展她的偷盗本领。月玲为人聪慧机诈,虽为小偷,却并无恶念。她方才的窃窃私语,竟是劝说张义放弃这条危险的路。
“我手足无措,这件事我做不成,你不能责怪我。”张义焦急地说。
当月玲从后窗潜出,包拯暗中追随,发现原来她早已接到冯华密令,欲将这个案件的秘密藏于牢不可破的地方。包拯的心中一震,暗道:“冯华的手段果然不简单。”
月玲的身形在月光下闪烁而影,包拯想着此女竟然与冯华有着密切的关系,她定然是冯华与李敏争斗的关键。
一番追逐后,包拯与展昭成功将月玲拦住,二人逐渐逼进她的秘密藏身之处。月玲无处可逃,终于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冯华与李敏同为贪腐之徒,而张义也参与了其中。李敏在察觉出冯华暗中贪污后,准备将其揭发。冯华恐惧至极,便对张义下达暗令,阴险用杀人铲除眼中钉。
“可怜的李敏只是一颗棋子,谁能想到他死成了哑巴。”月玲哀叹。
“这冤屈,必当为李敏昭雪!”包拯怒声道。
经过多方取证及审问,包拯终于将冯华及其同党统统捉拿归案。张义因贪心而协助冯华,最终引发千古冤狱,成为贪腐的牺牲者。月玲虽然沦为小偷,却因将真相公诸于世而罪不至死,得以释放。
案情大白,包拯在朝堂之上将所有罪犯统统昭告天下,冯华畏罪自杀,张义则在众叛亲离之际,面临生命的审判。李敏的尸体得到安葬,他的冤屈终于得以平反。
“这一切,皆因人心贪婪。”包拯无奈叹息,手中执笔之余,思绪已随风飘散。
“我会以此案为鉴,愿天下再无冤屈。”展昭坚毅地说道,眼中流露出一丝坚定。
日落西山,光辉洒落,包拯与展昭携手走出大堂,肩负着正义的重担与使命,继续在这险恶的江湖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