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到了这个胡六到这里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做个副总而已,因为《海城都市报》零售市场上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广告经营的情况,何森在经管会上已经说过多次了。甚至有一次,他们丢失了一个品牌广告以后,何森在会上严厉地说,如果再不能改变市场格局,那就真的应该考虑改变某一些人的位置了。
陈成自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等着别人来给他换位置,所以他得去弥补工作上出现的不足。但现在他却为这个事情感到头疼,如果扶持胡六,胡六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他陈成的无能吗?如果不扶持,倒可以说明确实是因为产品问题才达不到报社要求的,但他以后的日子也绝对不好过。
胡六自然不知道陈成心里的这一个又一个念头,他最后终于忍不住追问了几次,陈成说他已经把案子给了人力资源部和行政部,他们先审议一下,然后我们再讨论。
然后接下来就是不停地给人力资源部经理刘汉城和总经理助理何峰解释,又过了几天,陈成终于通知开零售专题会了。
会议搞得很隆重,领导班子和相关人员都集中到了一个度假村。陈成说了,会议不出个结果就不走,方案完善了再回去。
胡六心里燃起了一线希望,他想他的方案制作得那么完善,而且各种理由都非常充分,应该没有不通过的道理,但是,事情的进展却并不如他想得那么美好。
会议一开始,先是陈成说了下这次会议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危机,告诫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接下来就是胡六介绍他的方案。
3。理念之争(2)
胡六的方案是做了PPT的,他先从市场调查的数据说起,然后说了思路。他认为当前存在的最大危机不是《海城商报》的冲击,而是队伍的整顿和市场销售模式的调整。因为目前海城有五份都市类报纸,排在第一梯队的有《海城晚报》、《海城早报》,还有就是《海城都市报》,而早报和晚报都隶属于报业集团,统一交给报业集团发行总公司发行,剩余的《青年报》和《经济报》量都不大。订阅数“都市报”和“晚报”基本持平,零售以“早报”遥遥领先,“晚报”次之,“都市报”第三,广告三家基本持平。现在新的报纸一来,在短时间没办法把订阅这一块立刻上一个台阶,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点零售市场上兴风作浪,而在第一梯队中零售又以本报最差,如果不改变销售模式,那也许本报的零售读者会成为流失最多的一份报纸。
胡六的这一番分析赢得了下面几个零售区域经理的一致点头,他们身在一线,深知市场对本报的看法。但以张文、邓林、刘汉城为主的阵营首先对这个观点发出了挑战。
张文认为,从本报订阅的情况来看,我们报纸的读者忠诚度是最高的,反而不应该是流失最大的。
邓林认为,本报的读者群体比较低端,而《海城商报》的读者定位光从报名上看就会比较高端,两个读者群体不重合,本报不会受到最大的影响,反而会在这次竞争中浑水摸鱼,或许可以成为最大的赢家。
人力资源部经理刘汉城认为,零售市场的盘子就这么大,它一个新来的报纸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作为,就算在零售上短时间会有一定的突破,受伤最大的也应该是“晚报”,因为“晚报”这几年每况愈下,从原来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三足鼎立,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它的读者稳定性是最差的,“商报”抢夺的市场份额最大的应该是由“晚报”给出的;次之会是《青年报》和《经济报》,这两张报纸里面,受伤最重的应该是《经济报》,因为它和“商报”一个定位为商,一个定位为经济,定位是相同的。
刘汉城的发言引来保守派,尤其是物流中心的经理们的一致认同。连陈成都频频点头,认为刘汉城不应该管人力,管市场都绰绰有余了。
胡六心底大骂,都是他妈的一群自以为是的饭桶,难怪做得差。但他不得不耐心地给大家解释,他和“商报”的东家很有渊源,因为自己是从那里出来的,他们无数次地开疆扩土,报纸的定位都是以“都市报”的标准走的,这次之所以叫“商报”是因为这个刊号,必须借这个名字上市。而且这个城市已经有了一份“都市报”了,它不可能再出一份“都市报”。但内容的制作上,一定不会定位为高端群体,因为这个报社的数次外地扩张,都习惯高举高打,目标读者是以城市的中低端为主的,他们习惯在短时间内把发行做到绝对优势,自然不会挑选一个艰难的高端读者群体去做。因为那样报纸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绝对没办法提升,对广告的经营也不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