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一个连着一个,恰似两条长龙,蜿蜒在塞纳河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里有一大批的人群,从旧书堆里寻找法国过去的岁月,领略一下法兰西文化的另一番魅力。
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这些旧书摊的模样实在简陋,甚至到了寒碜的地步。每天清晨摊主掏出钥匙把这暗绿色的铁皮匣子一一打开,书摊便算开始营业。黄昏之后,夜色渐浓时,主人们又把摊开的书籍收拢起来,在铁皮匣子里一一码好,然后再加上一把普普通通的铁将军把门,便可扬长而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种非常单调而又毫无新意的一幕幕在塞纳河边上演了几百年。
我曾与摊主聊过,为何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答案各种各样,但都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崇高。他们中多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要自由;有的则认为旧书生意好做,不用交税,收入还可以;有的是下岗或本身缺乏生活技能,是第二次创业。总之,他们都不是我心目中的“文人”。但他们今天的作用,不仅成为巴黎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也使巴黎和世界各国喜欢读书的人在此能重温巴黎的过去。
人人都是电影迷
法国人爱看电影世界有名。从巴黎到偏僻的外省小镇,电影院比比皆是,看电影成为一种文化。亲朋好友外出逛街、男女情侣约会、单身贵族摆脱寂寞,电影院无疑是最佳去处。我们大使馆离巴黎赫赫有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咫尺之遥,半夜12点还经常看到各家电影院散场涌出的人流。有一次我去看一部中国电影,叫《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电影院里坐满了法国人,我自己反倒不幸成为“老外”了。电影结束后,法国人对此部电影赞口不绝,让我感到做中国人是多么的幸运。此外,法国公众对新电影的重视也是没有到过法国的读者朋友难以想像的。法国几乎每周四出一部新电影,届时所有的电视台黄金时段还会做专门介绍,将演员请到演播室谈感受,推介影片。
人人喜欢玩文化(2)
实际上,读者朋友对法国电影都很了解,像阿兰·德龙、卡特琳纳·德纳芙、爱玛纽埃香榭丽舍大街上的电影院。(2002年)
尔·贝阿、杰拉尔·德帕尔迪约、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朱丽叶特·比诺什等法国影星,不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国内的男女影迷们也都耳熟能详。法国是世界电影大国,年产电影220部之上,全法共有500多家电影院,每年去电影院的观众超过2亿多人次,法国电影几乎成为欧洲电影的代名词。一些朋友经常问我,在美国好莱坞荡涤世界的今天,法国电影为何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法国影片在本土电影市场40%份额的辉煌成绩?在我看来,这完全要感谢法国政府的电影政策。50年前,法国政府成立了全法电影联盟,其使命就是和制片商一起推广法国电影,而它手中的杠杆就是政府从每一张电影票中课取的11%“电影税收”,然后将此收入运用在新电影的拍摄中。除政策保证外,还有法国人对自己电影保护的意识和舆论环境。几年前,法国有一家经营相当不错的公司叫威旺迪水务,总裁梅希想多元化经营,便选择了传媒和美国市场。在其收购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有所得手后,他得意忘形,不仅忘记了公司原来对法国影视业资助的传统承诺,而且公开声称“法国文化特性”已死亡,要求其他企业也不要为法国电影埋单。其话音未落,立即遭到法朝野的一片谴责。面对法国全体演员、电影观众和从总统希拉克到普通老百姓的强烈愤慨,他不得不公开道歉。不久,在一片谴责声中他的公司在美国也破了产,成为法国人茶余饭后的一大笑料。
刚才讲了政策和舆论环境,我还得提一下法国电影业本身采取的措施,如对电影业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各种电影节,其中最有名的是戛纳电影节,被誉为电影界的奥林匹克。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和著名演员巩俐、张曼玉都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一些读者朋友可能不知,法国也有自己的奥斯卡电影奖,叫“恺撒”奖。如果获得“恺撒”奖,一般来讲离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也就不远了。除国家对电影的扶助政策外,电影院方面也采取了灵活的营销手段,如通过全国电影日、学生场、星期一场等方式促销。我曾经工作过的斯特拉斯堡有一个很大的电影超市,是“UGC”(影业总盟)的连锁分店,进去后就像一个大卖场,30—40部电影同时上演,有的还是特技、全景电影等。这样的大型电影超市法国还有许多,对电影业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国还有10多种影响力较大的电影杂志,如《电影手册》(Cahier des Cinémas)、《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