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生60余人,第二期学生共80余人。1917年8月10日,*批准了李石曾在保定城乡成立留法预备学校,第一期学生于1918年6月毕业,但因赴法事宜尚未办妥和一战刚结束,航路不通,未能及时赴法。第二期于1918年9月招生,学生以湖南人最多,有李维汉、李富春、贺果、张昆弟、张增益等,故有“湖南班”之称。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曾于1918年10月6日从北京专程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班和将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30余名湖南学生。翌日,他们仨还与湖南学生同游古莲池并摄影留念。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位领袖刘少奇则在第三班学习,但毕业后因故未赴法,转至上海外语补习学校学习,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89名勤工俭学生乘日本邮轮“因幡丸”号离开上海赴法,由此拉开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序幕。由于中国学生普遍不会讲法语,他们抵法国后就来到巴黎南部100多公里小城蒙达尔纪(又译蒙达尼)补习法语,蒙达尔纪遂成为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摇篮,就像延安对于中国革命。2004年元月的一天,在留法勤工俭学85年之后,我冒着法国那种淅沥沥的冬雨从巴黎驱车来到蒙达尔纪,代表赵进军大使出席由蒙达尔纪法中友协举办的中国20年代勤工俭学历史图片展览开幕式。仪式前,蒙达尔纪法中友协主席王培文博士热情地为我们做向导。与我同行的有教育处白章德参赞、新华社记者高津英、摄影记者陈立群及大教育家、勤工俭*动发起人李石曾的外孙女朱敏达,即李石曾之女李亚梅的女儿。还有一位姓杨的老先生,是中法混血,父亲当年是小平同志的老乡,当年来法后就留下来了,娶了位法国姑娘。杨先生和朱女士均年逾古稀,杨先生还不会讲中文,但他和朱女士一样,看得十分仔细。二位老人家的到场,使我心里油然产生一种神圣的历史感。
在留法勤工俭学创始人李石曾寓所的老槐树前与朱敏达女士合影。(2004年1月)
在王培文的导游下,我们循着先辈的足迹,在蒙达尔纪的大街小巷捕捉历史。我们看了男子中学教室,也专门看了女子中学,又看了李维汉、蔡元培的故居,蔡畅、蔡和森及其母亲寄宿的小旅馆和*当年为蔡和森、向警予喜结秦晋之好举办婚礼的小酒馆。我们还专门参在蒙达尔纪当年向警予和蔡和森结婚的小酒馆留影。(2004年1月)观了李石曾的寓所,院内有一棵槐树,王博士向我强调,经过法国园林部门的专门检验,此树种还源自中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可能是李先生亲自栽的,也可能是哪位细心的同学,在远离故土之前,默默在怀里留下家乡的树种。冬去春来,几多乡思,几度折槐。朱女士看得真切,心情非常激动,喃喃自言自语“呵,那是我外祖父栽的树,我要照张相留念”。一旁的杨先生听不懂我们的中文,但他也特别兴奋,仿佛从大树的年轮里同时也看到他那莘莘学子的父亲。他告诉我,他从奥尔良市赶来参加这次活动,从未来过蒙达尔纪,想从今天的活动中来寻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与法国的交往(3)
在随后举行展览会开幕式酒会上,面对上百位各界群众,我代表大使致词,我说,法国朋友常说忘记过去意味背叛。作为革命之子,我带着一份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蒙达尔纪这个伟大的城市,这个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城。是蒙达尔纪人民的乳汁,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法兰西文化的熏陶为伟大的中国培育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陈毅等中国一代精英。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漫长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各位从参观的图片上可以看到,蒙达尔纪在中国精英旅法生活中的一切是多么的重要,在今天走上国家复兴道路的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多么的崇高!再过几天,就是中法建交40周年的纪念日,*主席即将对贵国进行的访问和中法两国正在举办的文化年活动,将预示着中法两国人民新的大交往时代已经到来。
我的讲话虽事先有一定准备,但许多还是即兴的,充满着我个人对蒙达尔纪的情感。市长评价我的话情真意切,用的是像诗篇一样的语言。的确,我爱蒙达尔纪,我爱法兰西,我有历史责任并要以已故勤工俭学精英的名义,感谢这座城市。然而,对这段历史,许多国人已淡忘。王培文告诉我,现在中国40岁以下知道勤工俭学历史的人很少,知道向警予、蔡和森等英烈的名字更少,更不用说知道当年向警予如何在武汉被捕,用法文痛斥法租界里的法国警察和如何被国民党反动派拦腰砍死的。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