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子抹完了,诏书却是假的,您就没法恢复了。还是先检查一下诏书吧。”
“诏书没有问题的,外壳的封泥有皇帝印玺。”
“印玺也未必总在皇帝身上带着。最好写信请示一下,跟陛下核对无误再自杀不迟。现在就凭一介使臣跑来,您就自杀,安知其非有诈呢?”
这时候,外面的使者开始嚷嚷了:“公子——公子——扶苏?在吗?自杀完了吗?还差多少啊?不行还是我进来吧?怎么没声音了?我进来啦——”
使者这么一催促嚷嚷,扶苏就急了,他大约不喜欢辱死于使者之手,所以急着抱起宝剑说:“不要再口罗唆了。父亲让儿子死,儿子有什么好去核对的?我得抓紧时间了,拜拜了!”
蒙恬赶紧抱住宝剑,急叫:“公子不行啊!”
“你让我死吧,快!”
“不是,我是说你这样死不掉的,宝剑拿反了!”
“哦!呵呵,你先不要笑,这里也有你呢。你不知道匡正我,诏书说,你也属于为人臣不忠,也赐你死呢!”
“啊?!”蒙恬立刻晕菜了,两眼翻白。趁着蒙恬一愣的机会,扶苏“扑哧”一声把剑尖插进了自己的脖子,血喷三尺,匍匐而亡!
蒙恬抱尸大哭。
当时的人确实讲求“孝”啊。即便蒙恬劝扶苏重新向上请示,也只是核对一下赐死的命令,而没有想去求情或者与君父辩解的意思。这可真是,父叫子死,子二话不说。唉,当时的人,真是拿他们没办法啊。
终于,扶苏贵为天子子嗣,就这么辱死于奸人之手了。
使者走进内室来,说:“蒙恬先生,现在该您了。”
蒙恬一看,轮到自己了,但他强烈要求核对一下,再死不迟。于是使者答应把他铐起来,暂时关进监狱。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很多人宁可囫囵吞枣地死了,也不愿蒙受下狱之辱。
出门的时候,怕忠于蒙恬的士兵们吵闹干涉,或者是怕蒙恬丢面子,使者就用衣服盖在蒙恬的两手上,然后使者把手搭着蒙恬后背一起出去。门口的警卫还以为他俩是出去看电影呢,敬了个礼,没管。
蒙家三代都是一流名将,蒙恬的爷爷蒙骜在我的《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中有“小白起”之称,联翩东犯中原及山西,得列城前后九十余,断天下南北之腰,形成对列国的分割包围态势。爸爸蒙武曾独立大破楚军,后追随王翦再次大破楚军,杀楚将项燕,一直南征百越之地,如泻水直铺平地。蒙恬则东攻大破齐人,向北攻击匈奴,收取河套,置郡九原,北筑长城。可以说,老蒙家三代人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对秦王朝有造就之功。
鉴于老蒙家数有大功于秦,在咸阳已经继位的胡亥——从此改叫秦二世,打算释放蒙恬。但赵高死活不肯。作为权臣,他是不会从国家利益考虑的,而是唯恐蒙氏家族出狱后,会反扑报复自己(当然,这也是他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秦二世命令使者,在监狱里把蒙恬正法。
一般蹲监狱的人,都喜欢找点书看,学学《基本电工》啊,《摄影技巧》啥的,准备出去后当个电焊工、导演之类的有益于社会的人。蒙恬大约也开始狱中自学。中国书籍的源头就是《尚书》。他从最原始的这本看起。如果不受外界干涉的话,一直看到老,争取读到《吕氏春秋》为止,成为司马迁那样的通儒大鳄。
可惜,乌鸦一样的使者们翔集进他的牢房,此时他才看到《尚书》中的《金》一篇。
于是蒙恬放下书简,跟使者交流了读书的心得体会,他说:“我给你们讲一个周公的故事吧。这故事有点长,请你们假借我片刻,一会儿就完。从前,周公旦喜欢背着筐,让襁褓之中的小孩周成王坐在筐里。周公旦坐在王位上,身后背着这孩子,代替这孩子周成王听政。小孩周成王被背在后面,长期见不到阳光,终于得了‘见光死’的病。
“小孩周成王病得奄奄一息,马上就要被天神召去当书童用了。周公旦于是剪掉自己的指甲,投入河里,向天神陈情说:”我周公旦多才多艺,最适合侍奉天神了。小孩周成王五音不全,才艺表演五个红灯,恐怕侍奉不了您天神。您还是把我召了去吧!这不,我特意把指甲剪了,您吃我的时候,不牙碜‘。
“经过这么一番祷告陈情,天神备受感动,居然撤销了对小孩的诅咒。小孩周成王的病奇迹般地好了。过了些年,小孩周成王长大成人,正式听政,履天子之席,却受流言蛊惑,大怒之下,要杀周公旦,说周公旦谋反。周公旦不傻,卷着行李跑去了楚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