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3/4 页)
国际地学界奠定了其海道测量专家的地位。
解放初,她在长春市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系主任,据她当时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李文程研究员回忆,刘恩兰治学严谨,给学生上课一丝不苟,因为个儿矮,板书只能写在黑板的下半部分,她的渊博知识让学生们听得着了迷。谁都不希望她调走,可刘恩兰拿到的是高教部的调令,与她的学生们依依惜别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告别了长春市,来到陌生的103部队。
刘恩兰是哈军工女教师中资历和学位最高的人,虽然身为我国在国内外有声望的老一辈科学家,可她从不以名教授自居,反而认为自己缺乏军事知识,便挤时间认真学习战术课程。她像一个渴望求学的小学生,跟学员们一起听战术课,再根据海军战术要求改写自己的讲义。业余时间她也大多和学员们在一起,促膝谈心,嘘寒问暖,像一个老妈妈那样呵护着她的学生。
一期学员杨桓、罗超回忆起1956年春刘恩兰带领海军工程系海道测量专业学员外出考察时说:“记得在渤海长山列岛考察自然地理时,她领着我们,不顾生活与行动上的不便,坚持上军舰实习。在军舰的颠簸中,她晕船了,但一登上岛屿,她依然步履矫健,指点着海湾、岛屿,对我们讲解地质的演变,潮汐的涨落。大自然像一本教科书似地由她一页页地展现给我们,在她的身边,我们不可抑制地被她那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海洋的不倦精神所感染,决心更加勤奋地学习……”
1957年秋,刘恩兰带领毕业班学员,结合毕业实习,承担了国家下达的测量海岸线的地形地貌和沿岸水深的大型科研任务。一上船,海军船长大吃一惊:“怎么上来了一位瘦老太太?”船上没有女宿舍,船长把小会议室腾出来,给刘恩兰搭上张床。
海上无风三尺浪,在颠簸晃动中和风吹日晒下进行海道测量,“老太太吃得消吗?”船长和水兵们小声地问哈军工学员。
学员们了解自己的老师,他们只是笑笑,没说什么。这可是走遍全世界,下过英吉利海峡的刘恩兰博士啊,眼前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4个月艰苦的船上生活,刘恩兰笑傲东海万顷浪,和学员们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她指导学生完成了一幅万分之一比例尺的水深测量报告图,添补了国内该领域科学研究的空白。
1959年;刘恩兰又带领学员实地调查从定海到温州的海道,师生共同写出一份详细的勘测报告。
在沈家门的时候,登陆艇去加油,大家都在码头等船。刘恩兰一个人溜达到附近的一个小渔村,看到一群渔家妇女在织网,她就过去问长问短,这里有多少人呀?收入怎样呀?那个时候,台湾当局常派特务来沿海捣乱,渔民的警惕性都很高,很快就有人向生产队报告了。生产队干部赶来,反复盘问这个可疑的老太太。刘恩兰被逼得没法,从口袋里掏出黑龙江省政协开的介绍信。生产队干部一下慌了,原来是中央的首长!公社领导也闻讯赶来,把刘恩兰请到公社办公室,要向中央来的“刘委员”汇报工作,弄得刘恩兰哭笑不得,幸好同学们找上门来,“船来了,刘教授走吧!”这才帮刘恩兰解了围。刘恩兰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成为哈军工的模范老教师。她为科学的忘我献身精神和严格求实的治学态度,不仅使学员们感动不已,而且深深影响了学员们的一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26 地学女杰 刘恩兰笑傲东海浪(2)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旧社会的大学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大致是教师只管教书,学生学得好坏,教师一般不太过问。
新中国成立后,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哈军工,教师和学员是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在以陈赓为核心的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哈军工成为一个充满理想,组织严密,团结向上的革命集体。早在1953年3月24日,陈赓在全院干部大会上就号召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教风去影响学员的学风”。
哈军工的广大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革命教师”的称号为荣,满腔热忱地投入教学工作,因而形成与旧式大学迥然不同的新教风,其标志是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的精神。
教师们全面关心学员的成长,主动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这是哈军工多年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教师们严格、严肃、严密的教学作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员,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